6月18日,记者再次走进在非遗博览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二楼,“雅安记忆”四个字格外耀眼。这里,是300多平方米的雅安展区,展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上千件。每一件展品,不仅是非遗传承的记忆,也是坚强的传递,更是雅安人感恩奋进的精神展示。
□本报记者 常雄飞
逛展厅 处处渗透着坚强
“真不容易,地震才过去两个月,就有这么多展品亮相非遗节了。”这是这几天雅安展厅里观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走进雅安展区,就走进了一个坚强的记忆,“雅安记忆”四个字让来自全球的观众肃然起敬。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组展现抗震救灾、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图片,这是一段地震的记忆,更是一段坚强的记忆。不少观众被这些图片深深震撼,许久驻足于前。
走过图片展示区,便走进了雅安的一段文化记忆。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已有1300多年历史;荥经砂器传统烧制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展厅内用图片、雕塑和活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出南路边茶和荥经砂器的生产过程与技艺。南路边茶第五代传人甘玉祥亲自操作蒸茶、压茶、装茶的流程;“朱氏砂器”老板朱庆平则坐在转盘前,细心地制作一只砂器胚胎,吸引了许多围观者。
“雅安记忆”突出雅安文化的记忆,有绿色的非遗记忆,更有灾后重建的坚强的记忆。雅安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姚东梅说:“这是芦山地震后第一个国际非遗节,希望大家能看到雅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生产性保护也是雅安非遗灾后重建的一个探路方向。”
看生产 震后危机成转机
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有“中国砂器第一乡”之称,许多当地的砂器小作坊便设于此。地震发生时,朱庆平厂里正烧着两窑砂器,结果全部被震裂开口,放在展示厅里的成品有的也被摔坏。
上百万元的损失,没有压垮坚强的砂器人。朱庆平说:“以前老作坊的生产模式的确不行,这次地震损失这么大,就是一个教训。”已经孕育在心的技术换代提前了。“灾难也是拐点,我们一直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引进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种类,让其向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对荥经砂器有了兴趣,借此机会,砂器就能把档次搞上去,把国际市场做起来。”不仅荥经砂器,南路边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迎来了产业升级、科技更新的契机。
地震时正是采茶旺季,震后,半月都没有鲜叶入库。到5月初,已经恢复到每天收到5000公斤鲜叶。甘玉祥说:“现在每天茶叶产量已恢复到上千斤。”在甘玉祥眼里,南路边茶并不只是解油腻的饮料,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们一直在思考借助文化内涵,让边茶成为收藏品。震后,这样的想法更加具体,“比如,借鉴羌绣的产业链打造方式,在造型、包装和使用功能上的各种创新已经实施。”
谋未来 移植经验实现全覆盖
雅安共有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8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和23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之所以选择南路边茶和荥经砂器在国际非遗节上展示,有两方面的原因。
姚东梅介绍,此次非遗节首次设置了“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南路边茶和荥经砂器均已列入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展示和比较,雅安非遗项目也借鉴和学习到更多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据悉,雅安已制定《南路边茶(藏茶)生产性保护总体规划》,不仅要保护传统工艺、技艺、文化,也要兼顾生产性保护外延区域,对茶叶资源、茶文化遗址等也予以保护。姚东梅介绍说,建设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是为了探索更多的地方经验,名山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山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汉源彩塑、汉源涂家木雕、荥经周记棒棒鸡制作技艺、天全桥头堡凉拌鸡传统制作技艺等,都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市场中走出活态保护的道路。
花絮
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路边茶展场,6位老年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泡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爷大娘们已经坐了1个多小时,她也已经泡了3次新茶了。杨大爷说,他们6人是邻居,上午就到了非遗博览园。午饭之后逛到这个展厅,“这个茶太好喝了,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坐下来聊起了天。” (常雄飞)
筅国家级非遗楮皮纸古法制作技艺展厅里,74岁的传承人张逢学正在一张楮皮纸上写毛笔字。这时进来一位先生,他看了展厅里挂着的书法作品后,指着其中一幅对张逢学说:“这幅字气不足。”张逢学先是一惊,后虚心请教起来。交流几分钟后,这位先生写了一个小篆“鹤”字赠给张逢学。(庞峰伟)
本版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吴传明衡昌辉 余坪 摄
新闻推荐
钟勉在雅安地震灾区调研时强调本报讯(记者游飞)3月2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在雅安市调研灾后重建工作时强调,要深刻认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艰巨性,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
荥经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荥经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