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户邻居新组个建筑队
□本报记者 祖明远 黄泽君
芦山县仁加乡横溪村的7户邻居,最近打算新成立一支建筑队,而这个想法源于震后第三天的经历——地震后,横溪村的房屋垮塌,7户邻居齐心协力,用棕树、防水布搭建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临时过渡房。从那时起,7户25口人互帮互助,白天一起吃饭,晚上都睡在大通铺上。
47岁的村民张思敏说,横溪村地处山区,降雨较多,住帐篷比较潮湿。于是7户人住了两天帐篷后合作搭建了过渡房。他们就地取材,仿照“吊脚楼”的结构,在过渡房下部预留了70厘米的空隙,在此之上用竹子搭建床板,这就成了大家睡觉的地方。
在建房过程中,大家协同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激发了他们新的想法——组建一支建筑队。地震之前,正好每家都有人在建筑工地上班,且各有所长,张思敏掰着手指算了一下:“有一个钢筋工,还有一个瓦匠,算上我这个木匠,建筑队的雏形就出来了。”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们组成一个建筑队,在外地相互有个照应,收入也能高一些。”37岁的钢筋工张波说,此前他孤身去过青海、新疆,吃过单打独斗的亏。
现在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多赚点钱,早日把自家的房子建好,而建筑队是他们最大的希望。“重建家园关键要靠我们自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发挥特长,就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张思敏说。
会不会得到一些优惠政策,或者有人多介绍一点活路呢?张思敏盼望,即将成立的建筑队可以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毕竟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他们有信心让建筑队早日开工。
初三学生董燕更懂事了
□本报记者 陈松
亲历了芦山地震,宝兴县中学初三学生董燕说,自己更懂事了。
16岁的董燕,有一张圆圆的脸庞,现在正面临中考前“最后的冲刺”。回想起芦山地震的经历,她有了不少新感悟:“灾难面前,才知道亲情的可贵,更加明白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地震袭来那一刻,董燕和妈妈躲过了,但爸爸在附近一个乡的矿上上班,生死未卜。直到当天晚上8点,爸爸才走进村里,董燕流着泪扑上去。事后她得知,父亲是花了10多小时徒步走回家的,这让董燕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亲情。
震后董燕很想念学校,复课前,她两次打电话问“多久能上课”。
4月29日复课后,董燕更加“拼”了。以前,她早上6点半以后起床早读,“现在不到6点半就起来了,班上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晚上10点自习完了,同学们还要在寝室里看看书。”董燕说,“地震的经历让我们学习更努力,也更懂得关心别人,有些同学利用课余当志愿者,为受灾群众服务。”
马上要中考了,董燕说,自己想考雅安中学。雅安中学是个重点中学,尽管董燕成绩在年级排名靠前,但她觉得还需更加刻苦。地震中,董燕家房屋受损比较严重,估计要选址重建,“我家经济收入不高,重建要花大笔钱,但爸爸说‘贷款也要让你把书读下去\’。”说到这里,小姑娘眼角渗出泪滴来。
问到将来,董燕说“长大了想当教师”。复课后,董燕与同学们看到,辛苦一天的老师们每晚还在宿舍外守夜。很多同学都把这一情景写在作文里或日记里。“教师的职业很崇高。如果我能如愿,我会把自己地震后经历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让他们知道‘知恩图报\’的真实含义。”董燕说。
让荥经砂器换种新“活法”
□本报记者 冉倩婷 薛剑
4月20日,原本是雅安市荥经县荥窑砂器艺术馆正式开馆的日子。当天早上,艺术馆内一窑刚烧制完成的砂器被地震损毁,损失巨大。
“万幸的是,现在展厅里这些砂器艺术品当时还没有摆上展台,否则将损失几百万元。”荥窑砂器艺术馆的负责人叶骁说。他也是“荥经砂器产业复兴与发展项目”的负责人,不久前入驻荥经县。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沿袭自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工艺,目前专业技师不到10人。叶骁深知荥经砂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延续了千年不变的传统技艺。但它面临的难题是,传统方法烧制出来的砂器在天然气等现代化的加热方式下会炸裂。而且由于收入不高,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
叶骁说,下月初,他们会将那批在地震中被损坏的砂器运到成都,进行无底价拍卖,拍卖所得作为慈善捐赠。
叶骁的目标,是让荥经砂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是让荥经砂器从传统的药罐、砂锅,扩展到茶具、装饰器等类型,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叶骁介绍,已经规划了一个“国际陶艺村”,建成一个集荥经砂器研发、生产、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通过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此授艺、体验等方式,打造国际砂器文化交流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飞文/图)7月15日,荥经县龙苍沟镇周坪农家乐旅游举行集中开业仪式。美丽周坪,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周坪组,距离雅攀高速7公里,占地面积约300亩,现有农家乐14家,日接待能力500人。这里地...
荥经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荥经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