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如饮食文化、团圆文化、诗词文化等,这些都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在中秋节这一天,挖掘中秋文化,品味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民俗文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事情。
为此,在中秋来临之际,记者从“味道团圆文化融合”几个关键词中,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品味中秋、共享团圆。
桂花开,自制桂花蜜,过甜蜜中秋
载歌载舞庆中秋
天全县两河口返乡创业者用自采玫瑰精制月饼,深受顾客喜爱
雨城区姚桥新区孝廉社区看望90岁以上老人,送上中秋祝福
味道·手工传承香飘四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一个深深烙印在人们骨髓里的日子。就像它所孕育的月饼一样,岁月传承,仍旧清晰地篆刻在一个个饱含祝福的饼皮之上。
月饼,它不仅寄托着无限的亲情与乡情,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年一度中秋至。佳节思亲,月饼成了寄托之物。多数人忙着买月饼时,有一群人在忙着做月饼。
在位于名山区月华街某食品公司工作了10余年的黄水秀算是忙了整整一个“月饼季”。
从原料准备到确定品种和数量,再到中秋节前40天左右开始生产……每一块传统工艺月饼,都要历经半年的“磨炼”。
“火腿”月饼、“玫瑰”月饼……这些传统工艺月饼,和面、配馅、包制,每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耗时又费力,没法批量生产的传统月饼常常不够卖。
在黄水秀看来,月饼口味、品种都要创新,但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不能丢,宁肯少做、慢做也不能砸招牌。
近日,记者来到黄水秀工作的生产车间,此时她正忙碌地和面、包饼、压制、烘烤……手工操作台上放着刚成型的月饼,一旁的食品架上则摆着数盘刚烤制出的手工“火腿”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黄水秀算是当地手工月饼的老手艺人。
原来,一位有30多年月饼制作经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她怎么把馅挤进去。“那时候我很纳闷,用这么小的皮包这么大的馅,怎么可能做得到?”黄水秀说,刚学做那阵,特别佩服老师傅手法之巧。
花了一个“月饼季”,黄水秀学会了完整的月饼制作工艺。
“配料、拌馅、和面、捏制、模压、着色、扎气孔、生火、烘烤、摆晾等十几道工序,做出来的月饼色香味形俱佳。”黄水秀总结,传统工艺的“讲究”主要体现在和面、馅料制作和包制成型三道手工工序上,如和面要用热水、包制要拿捏力度等。
“老口味”月饼,一直牵动着一代“老雅安”们的记忆,所以黄水秀最拿手的自然是最传统的“火腿”月饼。
不过,今年她还参与制作了蛋黄酥、仙茶麻饼等月饼新品。“这些新品月饼的市场反馈都很好。仙茶麻饼销售了上万个;新品种蛋黄酥更是供不应求。”说起这些,她眉眼间满是笑意。
黄水秀认为,创新的前提是传统工艺不变。虽然传统工艺费时费力,相应的是产量受限,但她坚持宁肯少做,也不能砸招牌。
如今,黄水秀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生产车间,晚上什么时候忙完什么时候回家。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在这里,我有归属感”。
她认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理念和文化的传承。
团圆·事业就是最甜的月饼
22日上午,市气象台值班室,气象台预报员原桂英正对着电脑屏幕,分析一组组不断更新的气象资料。
“24小时,这里都要有人坚守,逢年过节都是这样。”原桂英说,气象站主要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地面温度、蒸发、日照等常规气象要素。现在设备全部是自动化了,具有自动记录、超限报警和数据通讯等功能。值班人员主要是观测各个时间段的云量,以及各种数据是否正常采集和传输到省气象局,通过超级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哪里是低压高压,大气系统的移动方向、速度等就能清楚了然,天气预报就是在这些实测数据上分析出来的。
今年中秋三天假期,原桂英都要值班,无法和家人团聚,但她笑称没有遗憾,因为对她而言,“家若安好,便是团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原桂英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越是在这种时刻,心中越是要有大局意识,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让老百姓们能够“风调雨顺”,身为气象人的她坚守在岗位上“探晴雨、测风云”。
临近中午,原桂英从宿舍里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月饼,对半切开,蛋黄馅儿露了出来,尝了一口,咸咸的月饼味,在她心里却是无尽的甜美。
像原桂英一样,在中秋团圆的日子,依然坚守岗位的气象人还有不少。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中,每个气象人都用尽职尽责,架设起了一座连接气象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
22日,刚吃完午饭,孙振宇就从家里出门了。作为雅安日报融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中秋节对他而言和平时没有区别。
“下午去宝兴,对接当地首个感恩丰收节稿件。23日的丰收节活动采访是一整天,预计24日中午才能回雅安,但这并不意味着休息,而是另一个开始——写稿。
“家里的团圆饭是赶不上了,不过还有月饼可以尝尝。”孙振宇说,前年中秋在单位加班写稿,去年中秋临时接到采访活动,今年中秋嘛……几乎每年的中秋“日程”他都如数家珍。
“做新闻这行,有需要就要上,哪怕是节假日。每每看到读者手捧雅安日报看得津津有味,在那一刻,我觉得再累也值。我想,这就是新闻人的职责与担当。”孙振宇笑笑。
和孙振宇一样,中秋假日诸多新闻工作者也都如往常一样忙碌着,只为给市民端上鲜活的新闻大餐。
文化·中秋蕴含着诗词文化
“美在雅安·我们的节日”2018雅安·中秋经典诵读活动
中秋节,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团圆文化,不可或缺的还有诗词文化。
诗歌与音乐交织,舞蹈与光影辉映。20日,一场“美在雅安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会”为雅安市民送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爱莲说》、《水调歌头》、《陋室铭》、《木兰辞》……现场,诵读与舞蹈、器乐等艺术手法相融合,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中秋传统文化精髓,构成“音·诗·画”的舞台表现效果,传递给观众一幅幅唯美画面,带领大家以“礼乐修身”的氛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美在雅安》《凝月望思》《行走春天的茶园》……现场诵读也不乏雅安本土文化元素,一首首原创诗文以雅雨、熊猫、女娲为题材,从追忆历史到回归现实,最后展望未来,将爱国爱家的情怀充分展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演出过程中,观众陶娜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一副自我陶醉的表情,遇到熟悉的古诗词,嘴角还一动一动地,似乎在轻声低吟。陶娜表示,通过聆听经典美文诵读,情绪会很自然地被朗诵者的声音语调、语言内容、音乐背景等感染,不知不觉间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台下观众时而动情,时而有所思,时而欢欣。
观众杜平是在雅工作的外地人,每逢传统佳节,他对家的思念愈加强烈。他说,朗读者用声音去演绎故乡的味道,其实就是在诉说外乡人心里的触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共同的价值取向,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中秋佳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象征团圆、和谐和美满。大家汇聚于此,只为感受一段经典,释放一方乡愁,领略一场文化盛宴。”对此,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诵读是以诗的名义倡议回归传统,让诗歌真正回归大众,从而营造出浓郁的诗歌朗诵文化氛围。
对于社会学者李巫熙而言,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在中秋节挖掘这些传统,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中秋节才有意义。李巫熙建议,中秋节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多开展类似中秋经典美文诵读会、中秋诗词赏析讲座、中秋诗歌创作征集、中秋诗词书画大赛等主题活动,把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使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
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相融相合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除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月饼昭示着节日气息外,我们身边传承着中秋的传统文化味道似乎变淡了。”
“儿时传统文艺节目表演都很少看到了。”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抬头望明月,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在微信传递。”
“中秋赏月的情景仿佛已随传说远去,亲戚朋友间也失去了往日的亲情交往,在这个难得的月圆之夜也不再举杯邀明月。”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似乎对中秋这种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感受日渐淡漠了。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秋传统文化,重塑中秋传统文化氛围?
对此,记者采访了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凤武。
“中秋节蕴含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中秋节吃什么?当然是月饼。中秋节吃月饼,这是妇孺皆知的习俗。月饼代表团圆,代表美满。”郭凤武认为,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这都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一代人过中秋节,自然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去重视和珍惜我们的节日。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展示它的精彩与魅力,把中秋节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传承中秋“团圆”文化,有利于丰富社会文化。传统中秋节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围绕“团圆”二字。在传承中秋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现代元素,形成当代中秋节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举办中秋文化论坛、中秋月饼制作大赛、中秋歌舞晚会等,只要充分发挥中秋民俗文化的发酵作用,让现代文化在民俗文化里放光彩,就会给人希望,给人振奋,进而产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过中秋节不仅是对节日的认可和传承,也是激励年轻人开拓创新、传播传统文化、讲好文化故事的重要方式。”郭凤武说,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集体意识,激发广大群众的节日情感,涵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郭凤武建议,可以大力宣传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把群众节日活动内容以及相关的服务环节做好。更为重要的是,在顶层设计层面注重传统节日持续保护和创新性利用,让百姓、特别是学生一代切实地体会到中国节日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融入更多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文 郝立艺/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超记者游飞)作为第二届二郎山文创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7月28日,在天全县农特产品展销会上,包括蜂蜜、有机蔬菜干...
天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