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 名山新闻 荥经新闻 汉源新闻 石棉新闻 天全新闻 芦山新闻 宝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天全新闻 > 正文

二郎山下 脱贫攻坚战正酣

来源:雅安日报 2017-10-16 13:01   https://www.yybnet.net/

金秋十月,稻浪滚滚丰收忙,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天全县脱贫攻坚战正酣。

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如今二郎山下的小城里,人人喜笑颜开,个个腰板挺直。无论是乡村田野繁忙的景象,还是大街小巷热闹的场景,从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中,都能充分感受到天全县脱贫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精准”、“扶贫”、“脱贫”、“合力”……回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扶贫攻坚战役。找短板,惠民生;重产业,提创收;调结构,稳发展,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扶贫浪潮。

全县共有贫困村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92户11659人。2014年脱贫437户1762人,2015年脱贫2026户7113人,2016年脱贫368户1093人,退出贫困村6个。

目前,经过动态调整后,剩余贫困村30个,贫困户649户1722人,其中插花式贫困户438户1155人。今年计划退出15个贫困村,脱贫720人。

截至9月25日,全县共脱贫72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今年拟退出15个贫困村“一低五有”指标,均已全部实现达标。

这一组组数据,不仅饱含了温度和汗水,更凝聚了15万天全儿女的无穷力量。

如今脱贫攻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全县上下正铆足干劲,争分夺秒地夺取脱贫攻坚新的胜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天全县乐英乡盐店新村

村民们忙秋收

思经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脱贫攻坚路上 奋力前行

9月28日一早,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曾经的贫困户毛燕昌在地里看自家重楼的长势。“今年收入估计在5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毛燕昌笑着说道。现年42岁的毛燕昌,曾经是村里的“懒汉”。因为灾后重建和妻子重病等原因致贫。在重楼合作社的帮助下,毛燕昌改掉了之前懒惰的坏习惯,变得积极主动,如今成为重楼种植面积达4亩的种植大户,成了合作社的技术带头人。就在去年,毛燕昌告别了贫困,不仅如此,他还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愿意为其他群众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力量。

提起自己种植的重楼,毛燕昌说,今年长势良好,党和政府的关心,使他更有动力了。他准备两年后再扩大种植规模,达到他既定的种植目标。他现在就想努力朝前奔,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毛燕昌的脱贫故事,只是天全县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小小缩影,像他一样,正在告别贫困,走向美好新生活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天全县弘扬“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抓细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县共有贫困村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92户11659人。截至9月25日,全县共脱贫72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今年拟退出15个贫困村“一低五有”指标,均已全部实现达标。工作中,天全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使天全县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狠抓“回头看”“回头帮”,制定“回头看”“回头帮”实施方案,对2014年以来已退出贫困村和已脱贫贫困人口,紧紧围绕“脱贫指标是否达标、问题整改是否到位、帮扶力量是否尽责、项目资金是否落实、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是否具备”等5个方面定期开展“回头看”,切实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

在保持“五个一”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充实驻村帮扶单位14个,调整驻村帮扶干部76名。同时,严格落实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选配熟悉农村工作、了解工作业务的576名同志担任结对帮扶责任人,实现已脱贫户和未脱贫户帮扶“全覆盖”。

结合全县36个贫困村实际,该县用好用活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充分利用现有三资基础,一村一策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发展模式。并探索“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种植户技术和销售难题,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扶持基金作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目前贫困村产业扶贫基金使用率达到37%,预计年底将达到95%以上。

下一步,天全县将始终坚持“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切实穷尽问题、穷尽办法、穷尽措施,全力确保今年年度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九大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天全县大坪乡村民在采收生姜

天全县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

天全县始阳镇毛岗子猕猴桃基地

发展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连日来,在天全县鱼泉乡青元村的竹林里,到处都是繁忙的劳动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在自己的竹林地里采摘竹笋。青元村是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收入单一,且不稳定。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元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打通林区道路,因地制宜建成13000亩林竹基地,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竹笋卖成钱。

9月26日,走上青元村的产业路,就看到满身是泥的张云强正在把刚打好的竹笋装进袋子里。

“我总共种植了十亩竹笋,已经种了好几年。我每天早上七八点就来打毛壳笋,一天要打七八百斤。这种竹笋是专门给大熊猫吃的,2.2元一公斤。”张云强一边将竹笋背出竹林向众人展示他的丰收成果,一边开心地说,他每天将采摘好的竹笋在路边装好袋,等待公司的人来收购,销往雅安和成都,平均每天都达到六七百元甚至七八百元的收入。

在青元村,竹笋产业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两年前,马明照还是青元村的贫困户,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生活很困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元村以“户脱贫、村退出”为目标,积极寻找适宜的产业发展路子,引进茶叶加工厂、将竹林“搬”进家中。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通过相关部门以及村组干部的帮扶,马明照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走上了他的产业发展之路,如今,他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我刚摘完几百斤竹笋,现在把它煮出来,要卖5.6元一公斤,平均一天要赚两千元左右。”马明照一边煮竹笋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腰包满了,口袋鼓了,这让马明照感觉到了生活有奔头,加上政府对竹产业的扶持政策,每亩还要给300多元的补贴,有扶持、有事做、有钱挣,这更坚定了他致富奔康的信心。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在青元村,农户通过近40多天的竹笋采摘时间,一半的农户纯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有的种植大户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就连种植小户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全村竹笋产业产值更是达到300万元。青元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青元村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是全县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老场乡六城村结合本村实际,坚持面向市场,勇于拓宽思路,积极拓展渠道,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1+5”模式。

新华乡铜山村因地制宜,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到基地务工,形成了“帮扶单位+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动运营模式;依托党建示范项目,成立肉兔养殖合作社,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赊养回收”“代养代销”参与肉兔养殖,初步形成“党建引领+产业脱贫+群众增收”的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收入双增收。

思经乡大河村根据自身实际,流转土地发展茶叶,现已发展300亩,预计到2020年发展800亩,成为全村支柱产业。

…………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难中之难的事,全县结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多种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了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

外地客商在天全县老场乡禾林村收购山药

旅游新模式 带来好日子

9月28日,来到位于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6组的韩家大院,老板韩煜强和家人正在晒被子、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国庆节即将到来,农家乐又开始忙碌起来。 “国庆节快到了,已经有很多人打电话来预订房间了……”韩煜强笑着说道,整理房间、储备食材……这些都是为国庆节提前做的准备。

1998年,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鼓励下,紫石乡大面积退耕种植楠竹和香杉,森林覆盖率95%以上。“土地都退耕还林了,生态环境这么好,就想发展旅游看看。”韩煜强就此开起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旅游消费热的兴起,给他和紫石关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紫石关村发挥区位优势,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森林康养、乡村休闲等旅游业态。

韩煜强说,在2004年,天全县就着力打造紫石关村旅游——国道318线接待点。那时,该县组织全县30多家单位,一对一帮扶紫石关村发展农家乐。也是从那时候起,韩煜强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依托良好的生态住宿环境,每年6月至9月,是韩家大院经营的旺季,16间房间几乎天天爆满,“很多人都选择来这里避暑,一住就是十多天,有的甚至两个月。”韩煜强说,6月至9月,这期间的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

近年来,紫石关村坚持产村一体、农旅融合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全村退耕面积3000余亩,全村现已开设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42家。2011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6年,又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

紫石关村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全县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理念,天全县农旅融合环线指挥部以统筹兼顾为支撑点,以绿色发展为落脚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3+N”特色产业走廊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县全面启动三条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环线规划设计,结合实际,率先完成城厢—老场—多功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线整体规划工作。着力打造白石入口、老场入口、大坪山入口、国道351线入口4个重要节点打造。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撬动本土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休闲农庄建设及产业改造升级。启动了雅亮农庄观景平台、老场河旅游漂流项目建设;完成了六城村蓝莓、无花果采摘园建设;打造北城村海子坪天润生态农场3公里迎宾道。

县委县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的原则,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乡(镇)、试点村建设等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完善乡村路网,以交通带动产业兴旺、产业促进交通发展。初步建成畅通的县、乡、村道公路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城厢—老场—多功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线初步规划建设9条产业道路和生产便道。

全县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天全县山药、茶叶、竹笋、果酒、冷水鱼等精深加工项目。培育扶持10家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启动了22户农家乐的改造提升和打造,目前已建成农家乐11家。

全县在特色富民产业环线的打造中,正在实现从单一发展、初级加工到深度开发、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

雅安日报记者 郑雨莎

(图片由天全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五彩斑斓喇叭河等您来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天全县二郎山喇叭河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截至7日,喇叭河景区接待游客14700余人次,车辆4008台,创下新一轮接待高峰。再过半个月,喇叭河景区的红叶绽放,将迎来最美的时候,景区...

天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二郎山下 脱贫攻坚战正酣)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