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四川先后迎来两轮强降雨天气,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等多地局部连遭大暴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极大。据不完全统计,8月10日至14日,全省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400多起,但绝大多数都实现了成功避让。
记者梳理了两轮强降雨中部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早发现、早转移。“早”是如何实现的?
□本报记者 寇敏芳
群测群防体系高效运转“三避让”落实到位
8月12日凌晨,石棉县栗子坪乡栗子村1组干海子发生一起泥石流灾害,受威胁的7户40名群众全部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成功避险离不开“早转移”。8月11日16时25分,石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局和应急管理局联合发布石棉县第15号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接到预警信息后,栗子坪乡立即按照“三避让”原则和“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要求,逐户通知避险转移。至18时50分,栗子村1组干海子受威胁的7户40名群众全部转移完成。
不仅在栗子村,记者梳理了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地的8件成功避险案例,发现各地“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要求均落实较好,基层政府和一线监测人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都能及时响应,迅速组织力量,转移危险区内的受威胁群众。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强降雨来临前的及时主动避让,是四川省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法宝”。能够快速实现避让,靠的是在“5·12”地震后逐渐构建起来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通过发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防灾工作,层层压实防灾责任,让防灾措施一竿到底,织牢基层防灾网络。
地灾监测员守土有责防灾前沿有“吹哨人”
8月15日11时,德阳市中江县集风镇九股泉村发生一起滑坡灾害,12、13组的居民聚集点就位于滑坡体上。
“连着下了几天雨,镇上多次提醒我们注意排查隐患。”九股泉村支部书记张运曙也是村里的监测责任人,连日来,他按照乡镇的要求加密巡查。15日上午10时许,他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村道路面新增多处裂缝,于是赶紧向当地乡镇值班室和县自然资源局值班室报告险情。当地快速处置,转移群众,避免了239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8月11日12时,成都彭州市发布第9号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通济镇阳平社区6社社长吴葛及时排查隐患,协助位于滑坡隐患点的唐沙芬一家5口人安全转移。不久,山体就发生了滑坡。“当时雨特别大,要不是他来喊我们撤离,我们可能就埋在那了。”唐沙芬心有余悸。
群测群防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关键一环是地灾监测员和监测责任人,他们处在防灾体系最前端,是灾害的“瞭望员”和“吹哨人”。“在此轮连续强降雨中,地灾监测员和监测责任人守土有责,及时发现灾害预兆,并快速传递信息,群众才得以快速转移。”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7月24日傍晚到夜间及7月25日,雅安市普降大雨。持续的降雨,导致雅安市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小面积塌方和落石。雅安市交警...
石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