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 名山新闻 荥经新闻 汉源新闻 石棉新闻 天全新闻 芦山新闻 宝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石棉新闻 > 正文

四个初中生对祖辈的聆听

来源:成都商报 2014-04-26 07:33   https://www.yybnet.net/

领粮的日子

讲述者:爷爷 姚清林 68岁

奶奶 葛淑珍 67岁

记录者:姚雨茉 初2015级

在爷爷的回忆里,每个月领粮的那一天总会是全家最快乐的日子。

那时爷爷家里一共有5个人,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三兄弟。由于爷爷在政府上班,所以全家每个月能有机会去粮店领粮食。那时候,每人每月可以领白面两斤,大米两斤,小米一斤,高粱米两斤,玉米面两斤,玉米碴子十斤,还加上豆油四两。尽管这些粮食并不怎么够吃,然而家里人领粮食的时候总是特别开心。

一开始的时候,爸爸哥仨儿都小,便由爷爷带着他们去领粮食。爷爷家住在县城边上,离粮店挺远,有四五里路。爷爷在前面推着独轮车,仨孩子就在后面跑。粮店有很多个窗口,来领粮的人都要排队,排到了,就递上粮油供应证,交纳该交的钱。那时,面粉一毛八分五一斤,玉米面七分,玉米碴八分,高粱米八分,小米一毛一,豆油八毛五。回去的路上,独轮车上装满了各种袋子,就几个人一起推,不过孩子们都是一路蹦蹦跳跳的,丝毫不觉得累———因为可以吃几顿细粮了。

为了这激动的一天,孩子们总是抢着当先锋,抢着拿粮油供应证。不料有一次,几个孩子在争抢时,把粮本撕坏了。这下子,一个月的细粮就没了,一大家子都很难过。那个月,全家人节衣缩食,尽量省着吃。幸好还有一个亲戚,弄来了一点自家种的苞米,才勉勉强强度过了一个月。

后来啊,上世纪八十年代,伯伯长大了,爸爸就骑着二八自行车和叔叔去领粮食。两人骑着车去,领到了之后就把装粮食的口袋堆在二八自行车的横梁和后座上。由于放了粮食,就没法骑了,哥俩就把车推回家。当时这辆二八自行车可是被他们视若珍宝的,每次去领粮总是要在梁上糊上硬纸壳,免得粮食袋子把车给磨坏了。

再后来,爸爸也出去上大学了,就叔叔一个人去领粮食了。第一次一个人去领的时候,他才十四五岁,必定就有一些紧张。有一次去领粮时,连装粮食的袋子都忘了拿,只好又回来取。

又过了几年,就不再领粮了,这件事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讲起了这些记忆中的往事。每讲到去领粮食,他们就会露出享受的表情。我不禁莞尔,原来在以前,领粮也是如此令人向往。在那些并不富裕的日子里,吃上一顿细粮总能让人开心好几天,甚至可以不吃菜,直接就吃米饭,并且乐在其中。而对爷爷来说,这快乐里还有一些自豪。因为在那并不富裕的年代,他靠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山里的人

记录对象:万学超 74岁(已故)

记录者:朱怡欣 初2015级

大年初一我们从成都出发,返乡。

高速公路上车流拥挤,三个小时的路程耗费了我们一个上午和下午。穿过泥巴山隧道,仿佛换了一个世界。青蓝的天空下是青蓝的大渡河。爸爸边开车边点起了一支烟。

大概是回乡心切,外婆一路上没有晕车,没有睡觉,只是看着窗外,说着她小时候的故事,唱着《我可爱的石棉城》。

妈妈突然问道,今年回去表叔还会不会在河边给我们杀羊吃。外婆愣了,说表叔去年就去世了。妈妈的表叔,我的表爷爷。

我与表爷爷,只见过一次,脑海里对他也只有一只烤羊的印象。表爷爷的家在安顺场的河边,一个叫擦罗乡的地方。关于表爷爷的故事,大多来自外婆和妈妈的讲述。

表爷爷的父母早逝,家里兄弟姐妹也多。老大将家中姊妹带大,这样一群小孩子无法挣脱贫穷,但都争气。表爷爷能吃苦,能干,最后做了乡长。擦罗乡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彝族人,而表爷爷是汉人,但表爷爷有出众的亲和力与热心,所以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当年雅西高速修建时,要穿过擦罗乡挨着的一座山,村民们傍山而生,哪会舍得将自己生活的地方建成公路。表爷爷开始也不理解,但又明白交通便利的重要,心里经过纠结最终还是站在了政府这边,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又帮助村民搬迁。他一生都没有出过石棉县,但他为乡亲们开启了连接外界的门。

和天下农民一样,表爷爷一辈子粗茶淡饭清贫身,但为人忠厚老实,热心好客。每次妈妈他们回去,表爷爷都会杀一只羊,然后叫上彝族村民,和大家一起围着篝火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转圈跳舞。兴致好时,他还会举起酒杯,领着我们唱祝酒歌。喝醉了,他会给大家展示他打水漂的技巧。片状的石块在水面上跳跃,指引着大家踮起脚尖向前方眺望。妈妈说,表爷爷经常看着这山这水这天,就会发出长声喟叹,我们都猜不透其中蕴含了表爷爷怎样的情感。也许是热爱这片土地,也许是怀念逝去的亲友,也许是感叹相聚短暂。

去年,表爷爷查出肺癌晚期。我再也吃不到他为我们准备的醇香的羊肉了。

回到了石棉,外婆说石棉已不是以前的小县城了。交通是物质文明的经络,从雅西高速建成开始,石棉城的变化已是翻天覆地了,只有大渡河还是一样清凉。奔流的大河就像一去不回的记忆与人,无法回头。这是我的家乡,对于这里我感到陌生,但也并非全然与我无关。看着这些人我觉得亲切。山里人的脸都是一样的风尘与黝黑,就像我的表爷爷。

表爷爷的故事实在是乏善可陈,但却像是山里所有人的缩影,卑微辛劳的,朴实亲切的。而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透过表爷爷,我可以看见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未来,有呼吸,有代谢,有年岁,有传承,有与外界的交流,还有不可辜负的人们。

奶奶的

油蚱蜢

讲述者:奶奶 杨含群 67岁

记录者:成姿霖 初2015级

听奶奶讲她以前的事,就像是听有趣的小故事。

奶奶说她小时候常常要帮着家里下地干活儿,虽然辛苦可也有很多好玩的事,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捉油蚱蜢了。她说油蚱蜢是当之无愧的害虫,所以她经常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捉,可是捉来的放在哪儿呢?奶奶当然是有办法的,那时候可是自己动手用细竹条来编竹笼子,再把油蚱蜢放进笼子里去,整整一笼子的油蚱蜢啊!我惊异于她为什么捉那么多,是用来玩耍的吗?还是用来卖钱的?没想到是用来吃的!这件事想起来倒是挺恶心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吃虫子,仅仅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一些所谓的“神人”,俗称是“食物链的顶端”,抓起一只蝎子或者是一只蜘蛛什么的就直接往嘴里送,我看着就直咽口水,真是无法想象!可奶奶说,她们捉够以后,回家就立马把所有的油蚱蜢的翅膀都拔掉,仅剩下许多绿色的肉球球,然后就扔进滚烫的油锅里头,“噼里啪啦”几声后,香气便扑面而来。奶奶说那味道好极了,是最让人回味的味道。

奶奶还讲了她五岁的时候经常到河里抓鱼。其实那也不算是什么河,只是一条一尺宽的小沟沟,但是里面可是有许多鱼的。虽然那沟沟小,但是里面的水却是异常清澈,足可瞧见沟底的小石子和青苔。她说那鱼是“抓得着中间看不见两头”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捏,小鱼的内脏什么的都会被挤出来。所以她想了个办法,用筲箕去舀,一舀起来就可以看见小鱼苗在里面跳来跳去。这小鱼也不是捉来玩的,奶奶满载而归只是为了把它们洗干净,除去污垢,再将小鱼用面粉包裹起来,照样扔进油锅里,还是“噼里啪啦”的几声后,香气扑面而来,那是炸鱼裹着面粉的香味,更是久违的趣味。奶奶回忆说,那种味道,她以后就再也没有做出来过。

说到这里,奶奶的故事也就讲完了,她自嘲说她小时候是很贪玩的,也有许多的小伙伴。的确,稻谷,小鱼,大树,和风,细雨都可以算作是她的朋友。她还特别说,风是很神奇的,因为它可以帮你梳头……

我想起奶奶讲故事的神情是最动人的,她时不时说到半段就会自己乐呵起来。说实话,我其实很羡慕奶奶的小时候,因为它有不一样的魔力,吸引着你的好奇心。虽说奶奶小时候的确很艰苦,但却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我相信她是永远不会忘记这段记忆的。

我的爷爷

讲述者:王青云 71岁

记录者:林珂帆 初2015级

我的爷爷,他是成都市双流县籍田镇铧炉村的人。这里讲述的是他19岁到71岁的事。

1943年,爷爷出生在农村,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爷爷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而他是排在最末的那一个———老六。

当时的生活苦得要命,祖父母是靠着捡拾野菜剩菜、打零工才把六个子女拉扯大的。

爷爷19岁结婚,20岁之后便陆续有了四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爷爷说那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时候。那时爷爷还在生产队工作,男人一个月要工作28天,女人是26天,按劳动力发钱,爷爷一天的平均工资是1角4分6。当时的劳动主要是种田、开荒、踩水车、担粪上山之类的农活。生产队还规定,个人的尿水不能随意倒掉,因为要拿去浇灌秧苗,所以每个月的尿还要拿出来称重,如果达不到规定量,就分不到预计的粮食和牲畜。所以有人为了应付,也会去掺假。

这样下来,爷爷奶奶一年的工资,不除去支出,也只有470多元。

父亲考上大学时,为了凑学费,爷爷卖了家里仅有的3头还没有养肥的猪,还有他唯一的一条长裤,又到处借钱,才凑齐了600元。可最后,父亲到底还是因为家里缺钱,没能读完大学就辍学工作了。

我的童年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年,忙于工作的父亲把我和哥哥送到了爷爷那里住。

那时忙了大半辈子的爷爷,平日里主要靠摆摊做点小生意来挣钱。当日期是单号时,爷爷就推着他的三轮车,到市场上去卖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日期是双号时,早上3、4点钟就要拉着车从所住的籍田镇到仁寿县去低价买水果,再把一车的水果拉回来,到市场上去出售。不仅如此,沿路上、乡下小路上、村子里,爷爷说只要有人的地方他就都会去叫卖。那时候卖的东西没有专业性,真的是有什么就卖什么,什么能赚点钱就卖什么。

再后来的后来,父亲的生意做起来了,便把子女接到城镇里去住,爷爷奶奶还是留在乡下生活。

其实听了爷爷的讲述,我才发现,那些在电视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的、以前的穷苦生活,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而这些被我们听厌烦了、想起就觉得无聊的东西,其实就是爷爷在大时代下悲欢苦乐的经历。听了爷爷的故事,我的心里有一丝的难受,可从中我也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那一份厚重与沧桑。

新闻推荐

大熊猫“华姣”昨放归自然

成都商报讯(记者李秀明)昨日下午4时,大熊猫放归笼被缓缓打开,经过十余小时长途跋涉的大熊猫“华姣”终于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经过两年多的野化培训,已经野性十足的“华姣”面对这个陌生的新环境,一开始...

石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四个初中生对祖辈的聆听)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