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红
从海子山返回的路上,我们顺便去了一趟雅安市望鱼古镇。
望鱼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想与其谋面,须走完一段笔直陡峭的石阶,方能一睹尊容。站在新镇上,抬头仰望古镇,仿佛修造于天上的城堡。126块青条石镶成的台阶,犹如天梯一般,是连接古镇和新镇的必经之路。
上得台阶,老街一字形延展,几十户人家,排列两边,有四合头天井,有吊脚楼,青瓦木房,高低错落,首尾相连。临街屋檐统一向前伸展,檐口紧挨,留出街道宽的有限空间,如从空中鸟瞰,犹如一道豁口。青石板铺砌的街道、屋檐坎和进屋台阶成了古镇的一大特色。街道很窄,顺弯就弯,受两边房屋气势压迫,走在街上,仿佛进入峭壁峡谷。
一处似曾相识的红木亭阁,是古镇现在的地标,叫望鱼石。柱子上红漆脱落变黑,“望鱼石”鎏金字匾格外醒目。尖而高的亭顶,谜一般深奥莫测。亭阁地势显要,建筑风貌与古镇房屋异曲同工。亭阁不远处,有一株高大的芭蕉树。让人想起,宽大的芭蕉叶与周公河的雅鱼曾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镇的农耕文明也在鱼和芭蕉叶的相守中,以一种时深时浅的乡愁薪火相传,古镇浓郁的原生态生活气息仿佛在昨天才隐约散尽。
漫步古镇街头,空气中传来一阵阵刺鼻的潮湿味道。我发现,屋檐下的板壁、柱子、匾牌、墙角、雕花窗棂,大多斑驳脱落,留下一道道模糊不清的或黑或白的印迹,古镇的兴盛和衰败都被无声地记录其上。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落寞和幽静,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雨水是古镇忠实的游客,在屋檐水的嘀嗒声中,古镇被一抹绿色染出了一种别样的沧桑。屋檐坎、台阶上、石板缝隙间,仿佛一夜之间长出了许多毛茸茸的苔藓和一茬茬的青草,在古镇日益沉静的时候,显示出生命不经意的旺盛。偶尔闪出的一只猫、一只狗,打破了古镇的宁静,让人仿佛看到了曾经袅袅飘散的烟火。
目之所及,有声无声的、有情无情的,尽为琐碎。无论怎样一种喧宾夺主,一块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黝黑而富有光泽。这才是古镇不死的生命,仿佛古镇的脊梁,历久弥坚的本色,恰是当年古镇先民的风骨,早已深入后人的骨髓、血脉和灵魂中。恍惚间,一行披蓑衣穿草鞋的人行走在青石板上,真实与虚幻间,时间如漏沙般在指缝间滑过。
不远处,房门紧锁的一间老屋,檐口下悬挂着一块横匾,依稀可辨“举案齐眉”四个大字。紧挨着的是一家文创染坊,挂满各色染布,店家不慌不忙地打理着手中的活儿,静静地等待顾客的光临。檐坎边,有个年轻人在售卖油炸小鱼,专心致志地做着煎烤。
也许,耐心和缘分,早已演化成今天古镇的一种人文景致。从前,“举案齐眉”是古镇的传承,今天,随遇而安的从容与自信已融入古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在一处立有“红军会议旧址”的石碑前,阅读石碑上的文字,让人心潮澎湃。
古镇街道不长,游客不多。一束阳光薄片般地穿过屋檐口,照亮房屋窗框,投射在街道的青石板上,犹如完成了一次天地之间的时空对话,给人一种明快惬意之感。刹那间,古镇昔日茶马驿站的光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马蹄踢踏,驼铃叮当,人头攒动,灯火阑珊,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
近在咫尺的新镇,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与古镇形成鲜明对照。也许,这才是真实的望鱼古镇。新旧之间,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和清新的韵味。
新闻推荐
枝繁叶茂的红豆树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属于蒙顶山后山范围,2021年,被评为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整个村庄掩映...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