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土耳苕基地忙碌
近日,走进雨城区碧峰峡镇席草村,村道两旁随处可见一种藤叶相间的植物——土耳苕,装点着这个美丽的乡村,远远望去,一片绿意盎然。
“土耳苕好吃,而且也卖得起价。”席草村村民周永蓉说。
对于席草村村民来说,这不仅仅是农作物,更是他们致富的又一条门路。
闲置土地种土耳苕
穿过蜿蜒的乡村小路,记者来到周永蓉家种植土耳苕较为集中的坡地,绿油油的大片藤叶就像为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煞是好看。
“我家里一共种了200株左右,去年收成不算很好,但还是卖了四千多元钱。种土耳苕不占耕地,像我家的这片坡地是没办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土耳苕生长率高,在这种地势下照样生长,存活率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周永蓉笑着说,土耳苕的种植方法很简单,抗虫害能力强,平时仅需一两个月施一次农家肥,又不长虫,偶尔除除草,不用精细管理,纯生态。
2015年开始,席草村村民们就开始利用闲余土地种上了土耳苕。
“村里的土耳苕平均亩产1000以上,有拿去批发的,也有拿去零售的,批发价每公斤6至10元,零售每公斤8至14元。”席草村第一书记胥光品介绍说。
以周永蓉为例,她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4年脱贫,除了平时在外面打工以外,种植土耳苕便是她家一笔不小的收入。“我每次在市场上销售的土耳苕,品相特别好,每公斤能卖到十元左右,市场价最贵的时候还能卖到每公斤15元。”周永蓉说。
调整路子种养结合
在种植土耳苕时,席草村还鼓励村民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养殖为种植提供粪肥,形成“荤+素”种养循环模式。由此一来,养殖产生的粪肥就可以供自家种植所用。土耳苕的肥料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投入品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种养循环既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有利于产业发展与人心凝聚。
“目前,全村共有200余户村民种植土耳苕,这边土壤也很适宜土耳苕的生长,每家每户可以利用田地一角、山边等种植。”胥光品说,而且,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土耳苕更加生态,真正做到了不施农药。
此外,对于贫困户种植土耳苕的,村上每株还要补助6元。自全村大力发展种植土耳苕以来,种植户平均一年可增收2000元左右。
席草村曾是一个山区贫困村,原来的村子,村民大多选择种植玉米、蔬菜等传统农作物。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席草村不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结合自身条件和村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动员村民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摸索出适合一条全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倡导村民种植果树的同时,也鼓励农户种植土耳苕、茶叶等收效时间短的作物。
如今,随着基础建设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席草村已于2018年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成为雨城又一美丽乡村。
张榕
记者郑雨莎
新闻推荐
13日,由雨城区检察院牵头召开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律协五家部门就做好羁押必要性一体化试点工作开展实务论证研讨...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