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三/文
从1939年6月开始到12月底,一位28岁的年轻学者——孙明经,风餐露宿,几度冒死,手握电影摄影机和照相机,历时160多天,带着几十位学界泰斗列出的考察课题,翻雪山,涉激流,行程超过万里,进行了一次用电影和照片记录成果的茶马贾道科学考察。
孙明经是谁?
中国电影家协会前主席李前宽讲:“孙明经老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孙明经的弟子——我国电影摄影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沙占祥教授讲:“孙明经是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
孙明经既是一位科学家、文化人,又是一位教育家和遍旅华夏的科学考察者。
历时160多天的茶马贾道考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和认知茶马贾道留下了丰富的动态和静态的影像史料,更为今天如何用好这一中华民族很好的文化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日前,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1939茶马贾道中国百年影像档案》。文中提到,“虽然经历两千多年的道路,今天叫它‘古道’也无不妥,但其实叫它‘贾道’才正确。”
孙明经为何要用“茶马贾道”,而非世人熟知的“茶马古道”?
1939年7月,雅安第五茶厂收购经过初加工的茶入厂。
茶马贾道上留下的杵窝
茶马贾道和茶马古道名称的由来
茶马贾道历史久远,经过的路途漫漫,地域辽阔,人迹罕至。对世代生息于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孙明经来讲,这一切都异常陌生。因为他手握着那年月里很多电影名流可望而不可即的电影胶片和照相胶卷,因此在出发前必须实实在在地做足功课。幸运的是,学品、人品向来是孙明经学习楷模的钱昌照、郭有守、陈裕光、魏学仁等几十位学界领袖纷纷拿出自己的研究所得或自己希望研究和需要实地考察求证的问题,一并交给孙明经。孙明经用4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所得和问题。
1939年6月,当孙明经带着12000英尺的16毫米电影胶片和200个120照相胶卷从重庆出发时,已经怀揣一份详细的考察电影的拍摄提纲和必须在这次考察中用拍摄来求证的内容的预案。
其中,茶马贾道或茶马古道名称的由来和内涵,是第一个让孙明经感兴趣与好奇的问题。
既然名为“茶马”,这条道路必然与茶和马关系甚深,也必然与茶和马相关的人、事、史、俗、吏治、贸易,特别是路的状况、面貌、沿革,以及路的管理与因路而生的各种税收与物产相关。
当时泰斗们给予的答案是——这条路因“茶马互贾”而生,因此自古以来便名为“茶马贾道”或“茶马市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原因是因为“贾”字与“古”字同音,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条“茶马互贾”的商道存在历史久远,到了后来,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大批学者通过这条道路到达大渡河以西的各地办学校、医院、教堂,而当时美国建国仅一百多年,洋学者中便有人称其为“茶马古道”。
事实上,在1939年,中国的学者们仍多称其为“茶马贾道”或“茶马市道”,而美国学者则有人明确地称其为“茶马古道”。
孙明经曾针对此问题说过:“这条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人们大批量在此用边茶贾藏马的道路,至20世纪初至少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美国学者中有人坚持称其为‘古道’,很自然。我们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学者中有人不以两千年称古,也属自然。今天我们大家叫的‘铅笔’,笔里边并没有铅,大家还是这样叫了,明明与铅无关的笔,也就正式命名为铅笔了。这一条两千多年来明明是贾道的道路,现在不仅我们中国自己有人称呼它为‘古道’,连洋人学者都叫它‘古道’了。虽然经历两千多年的道路,今天叫它‘古道’也无不妥,但其实叫它‘贾道’才正确。”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把茶马贾道听成或说成茶马古道,是“白字先生”把“贾”字误听成“古”字,以讹传讹的贻误所致。
1939年10月下旬,茶马贾道上驮运藏茶的牦牛群在越冬牧场的场景。
什么叫“茶马互贾”?
泰斗们的回答如下:据记载,自西汉以来,人们把以今天的雅安城为中心的川西地区(1939年时称为“康东”,即西康省东部地区)出产的当时名叫“边茶”的茶叶,运到历史上被叫作“打箭炉”(1939年1月开始正式定名为“康定”)的地方。在那里,汉族茶商们用茶和康藏茶商们进行交易,即所谓“互贾”,康藏茶商们用藏族地区出产的马为结算的“货币”,这种以茶贾马或以马贾茶的贸易自古便被称为“茶马互贾”或“互市”。
茶马贾道自西汉有记载以来,分为两部分或称为两大段落:第一部分在打箭炉以东,源头在今天的雅安,终点在1939年以前的打箭炉,此为茶马贾道的东段。在此段落内,茶被称为“边茶”或“康茶”;第二部分以打箭炉为起点,向西延伸,称为西段。西段又分为东道、北道、中道、南道四路。在此段落中,经过康藏茶商们在打箭炉的锅庄内再加工重新包装过的边茶,其名称变为“藏茶”。
藏茶出打箭炉北关,从此分道扬镳,以东、北、中、南四路,翻越千山万水深入康、青和藏区,成为康、青、藏三个地区内以藏民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离不开的酥油茶的主要原料。
1939年10月下旬,茶马贾道上驮运藏茶的牦牛群在越冬牧场的场景。
1939年时,泰斗们的研究成果中,对“康”的解释为“边地的古称”。今天的川西地区,对秦汉时代的中原而言是边地,也是杂居西南的各族相对汉民族中原传统生息地的“分野边界”。因此,以今天雅安为中心的川西地区,自古出产的茶叶便被命名为“边茶”或“康茶”。
1939年8月孙明经到达康定时,康定周边地区和康定以南生活居住的各族群消费的以康定为集散地的茶,当地的茶商、官员、各族住民也称其为“边茶”或“康茶”。
孙明经历时160多天的茶马贾道考察,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史料。
茶马互贾中的茶与马
孙明经从泰斗们的研究成果中得知,当时有确据可考的记载为:汉武帝为和匈奴作战,需要建立规模宏大的能适应在蒙古高原地区作战的骑兵队伍。中原不仅马匹稀少,而且低海拔地区出产的马匹,到了蒙古高原高海拔地区就会气短和畏寒,根本无法胜任战事。当时金沙江两岸牧区出产的马匹,不仅适应高原环境且性烈善战,产量大,相对于中原出产的马匹价格又极为低廉。自战国时代起,秦军中战马的供应即有赖于斯者。
世代生息于金沙江两岸的住民,由于长年吃肉、饮奶,身体需要发酵茶中的成分中和以达到生理平衡,常年依赖出产于大渡河以东雅安地区的发酵茶。早年,金沙江两岸的先民为向大渡河以东的产茶地区贾茶,在江边沙里淘金,以沙金为结算货币。
早期,大渡河以东的官民,出于种种原因需贾马时,也是以金贾马。
汉武帝时代,有聪明的茶商为满足官家对金沙江两岸出产马匹的大量需求,创造性地发明和开创了茶马互贾的贸易。在这种贸易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贾”和“市”二字古来互通,茶马互贾渐渐地也被称为“茶马互市”。
在这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互贾或互市的贸易中,对汉族商人而言,茶扮演着“购买藏马所使用的结算货币”的角色,对康藏商人而言,马则扮演“购买边茶所使用的结算货币”的角色。
一个确切可考的史实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因为用马匹或马帮运输茶叶,因而这条道路被称为‘茶马贾道’或‘古道’的事实”。
新闻推荐
3个人放哨紧急通知、2个小时孤岛中等待、1艘简易“冲锋舟”逆流营救……8月18日凌晨2点至4点过,在雨城区草坝青衣江大...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