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的案例不少,很多储户无辜“躺枪”,卡明明在自己手里,却莫名其妙被他人消费、取现,令人心惊胆战。
近日,市民陈女士就遭遇过盗刷的事。她没有丢身份证,也没有丢银行卡,却莫名其妙地被人用其身份证信息在线办理了分期业务。别人消费,她来还账,银行卡离奇盗刷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移动便捷支付安全性的担忧。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谨防银行卡被盗刷?被盗刷后又该如何减少损失?看看专家怎么说。
案件回放
银行卡被盗刷办理分期还款
今年8月4日到10日,市民陈女士收到两条来自某银行的扣款信息。陈女士表示,她没有刷卡消费,到银行查询时被告知是某消费金融机构发起的扣款。对于该笔消费,陈女士毫不知情。
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原来,有人冒用陈女士的身份证信息和可使用的银行借记卡,在线申请办理了某旅游分期付款。一边是盗刷者快乐消费,另一边却要陈女士的银行卡绑定每月自动还款……
相比于陈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资金安全问题,还有一些人的钱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被转走。市民袁先生告诉记者,他缴纳一项生活费用时,收费人员拿起他的银行卡靠近POS机就直接把钱刷走了,不需要密码也不需要签字,这令他非常诧异。
询问银行客服得知,他这张卡片已在默认情况下被开通小额免密免签业务。
盗刷事件
都是“便捷”惹的祸
以往,银行卡被盗刷是因为使用者在刷卡过程中泄露密码或被不法分子诱骗所致。如今,卡不离身手机上轻轻点一点,都有可能导致银行卡、身份信息泄露。生活便捷的同时,支付和信息安全面临新挑战。
常用移动支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平台购物、注册和结账时,很多时候需要绑定银行卡或支付宝等账号,协议条款页面米粒般大小的字密密麻麻,人们往往看都不看就点同意。殊不知其中可能暗藏玄机,自己已默认“授权”平台,个人和资金账户等重要信息可能被他人利用。
近年来,利用手机“免密支付”的漏洞,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不少手机用户账户被盗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围绕手机“免密支付”产生的纠纷和诈骗等问题日趋高发。
如今,网民在登录某些视频、购物网站等平台时,经常会被推送各类广告,想得到优惠将签署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功能,网民一不留神就会中招。
“移动支付问题主要在于用户平台注册时绑定银行卡或账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平台‘授权’;其次,不少网民在多个平台上默认开通了‘免密支付’,被不法分子利用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将钱转走。”雅安市某银行相关专业人士表示。
应对:
提高防范意识保护个人信息
采访中一些常年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扫码支付十分方便,但现在有些“坑”却无法避免。还有市民反映,在一些地方只有扫码才能享受优惠。
记者了解到,商家对移动支付的“爱”也有诸多无奈。有商家坦言,营业台不摆个二维码根本不敢做生意,偶尔还会有人趁着店里忙乱时,自称付款成功却没有支付。
对此,银行专业人士提醒,要在信任的网站进行购物,尽量选择正规大型网络商家,避免登录钓鱼网站,警惕通过邮件、短信、聊天工具发来的所谓“安全中心”、“认证中心”、“担保平台”等钓鱼网站链接。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定要谨慎选择,确保实体账户和虚拟账户的有效隔离。明确虚拟账户的小额支付功能,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借记卡、贷记卡时,不要将支付权限设置过大,并选择大型、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要轻信非正规第三方支付平台。
此外,银行卡安全使用,要像保管现金一样保管,不要随手放置,也不要将自己的卡转借他人。在银行卡有效期到期、补发新卡时,应将旧卡的磁条或芯片销毁,并妥善保管银行卡签购单、对账单等单据,或及时处理、销毁。不要将卡号告知他人或回复要求提供卡号的可疑邮件及短信,也不要在公共场所使用的电脑里留下卡号信息,如果银行卡遗失、被盗或发现被冒用,请立即联系发卡银行登记挂失。
对于不幸遭遇银行卡盗刷事件的市民,该负责人建议,市民需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然后迅速到该银行就近营业网点或通过银行热线挂失,尽量减小损失。
雅安日报记者 蒋阳阳
新闻推荐
社会爱心人士:北京时间2019年8月22日雅安市爆发特大暴雨洪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8·22”雅...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