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 名山新闻 荥经新闻 汉源新闻 石棉新闻 天全新闻 芦山新闻 宝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雅安新闻 > 正文

走访眉山市“边界村”系列报道之“正西”篇 关顶村:同心追梦“绿富美”

来源:眉山日报 2016-07-28 17:28   https://www.yybnet.net/

张琼在茶园里除草。

本报记者 陈文君 摄村民赵大福清理水泥路上的垃圾。

本报记者 陈文君 摄透过6组村民的房顶,俯瞰群山环抱中的关顶村。 本报记者 吴晓斌 摄赵雅琴一家其乐融融。

产业发展篇

背靠一方山水 打造绿色产业

本报记者 周静璐

地处山区的关顶村,林木葱郁,茶园连绵。

7月23日,47岁的张琼坐在自家客厅里,不疾不徐地整理着家什。时值盛夏,茶园里并没有太多农活需要打理。每天抽空去茶园除草、施药、上肥,剩下的时间张琼都能悠闲度过。

20年前,当地村民鲜有人种植茶叶。数量稀少的耕地,大多种植着粮食和蔬菜,供应村民生活所需。因为山区土地分散,有些田地荒芜,无人打理。从外地嫁到关顶村,有心人张琼发现这里与自己老家气候相似。老家茶产业兴旺,为何不试试在这里种植茶叶呢?萌生了这个想法,张琼承包了40多亩地,说干就干。

就像品茗来不得半点浮躁,种茶人也要经得住等待。茶苗从种下到投产,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期间,悉心照料茶苗,不断投入资金,张琼没有一丝焦躁。茶苗种下的第三年,投入开始收到成效。那一年,张琼的茶园为一家人带来了几千元的回报。

关顶村的茶叶,从每年正月开始采摘。40多亩茶园,张琼和爱人忙不过来,往往需请四五个人帮忙。正月过后,春茶开采,直到每年七月方才停止。鲜嫩的茶叶采下来,必须及时送到场镇,请货车载去外地出售。2000年以前,家门口没有水泥路。新茶采好,张琼和爱人只能肩挑背扛,紧赶慢赶把新茶送往场镇。走一趟,汗流浃背自不必说,磕碰摔跤也有常有的事。

年复一年的劳作,茶叶的产出换来了楼房、汽车;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也让出售茶叶的山间小路变成坦途。

几年前,张琼的爱人选择外出打工,将茶园留给她照看。生活无忧,闲不住的张琼开始谋划着建茶厂,并于今年4月制作出售了第一批成品茶叶。一般来说,5斤新茶可以制作1斤干茶。工序虽不复杂,但经验非常关键。第一次制茶,张琼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利润并不高。不过,她却没有气馁,而是迅速开始分析利弊,并张罗着购入更多设备,准备扩大茶厂规模。

再过几个月,张琼的茶厂便能粗具规模。到那时,张琼的爱人和儿子都会回到家乡,一起经营茶厂。“虽然到外面打工可以开阔眼界,但没有哪里比家乡更好,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谈起将来,质朴的张琼眼中满是憧憬。

据了解,产业以林业和茶叶为主的关顶村,林业面积3400亩,茶园面积1500亩。全村400多户村民,背靠一方山水,因地制宜抓发展,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15年,该村农村经济收入2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342元。绿水青山间,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载着村民的梦想,通向远方……

基础设施篇

思变谋发展 修路热情高

本报记者 杜艳

“那条路好久动工哦?我好提前去把地里的青苗清理了。”7月23日,关顶村村委会门口,66岁的村民张上富一大早就背着背篼赶来,正好碰着村支书徐文才,他赶紧上去问个明白。

“你先不着急,我们还在规划,做前期准备,要清理的时候通知你。”徐文才说,村里正准备新修一条2公里的水泥路,规划路线要经过张上富的一片包菜地。虽然这条路并不直通他家门口,但张上富对这件事非常上心,一大清早就来到村委会找徐支书。

对于关顶村所有的村民而言,修路并不是一件小事。关顶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6个小组的451户人家大都散落在山坳里。山里的路就是这样,看着很近,走起来却很费时。省道305线从村子中间穿过,是村民口中最近的一条“大公路”。但村里未修通水泥路之前,关顶村6组的村民要走到这条“大公路”上,都需要1个半小时。如果要去一趟眉山,那就要从“大公路”上再搭上汽车到洪雅,洪雅转车去眉山……往往要花一上午的时间才能到达。

正是因为地处边远,感受到“道阻且长”的交通不便,关顶村人对路的渴望显得尤为迫切。

2000年年初,村民投工投劳集资,历时一年的时间修通了从省道305线至村里的水泥路。“一提要修路,所有的村民都相当支持。那时候没有政府补贴,村民人均出资3000元,好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听说家里修路,都纷纷汇钱回来。修道占用的土地,村民都主动提出不调整不补助,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早日把路修通。”今年66岁的赵大福当年组织参与了村里的修路,如今他经常开着自己的老年三轮去赶集,来回一趟,半个小时,脚都不沾泥。

据了解,通过村民集资投劳,加上各种政策补贴、项目补贴等方式,如今关顶村全部村道22.3公里均已硬化,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

路通了,满山的茶园得到发展。关顶村6组村民张琼种茶20余年,正筹划着开茶厂。“你看我这成吨的设备,前几天才购买回来的,货车直接拉到院子里来卸。要是路没修通,根本没办法把这么沉的设备运进来。”

从省道305线至关顶村6组,3米多宽的水泥路在茂林修竹间穿梭,所有弯道或靠山的地方都有加宽,靠近悬崖的地方,有石头加固和安全护栏。“十多年了,你看这条路一点没坏。”当年的修路者赵大福如今是这条水泥路的维护者。每次雨后,当地村民都会及时清理路上的泥沙树叶等,对这条路倍加呵护。

对地处山林的关顶村人来说,这似乎不仅是一条水泥路,是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更是发展致富的钥匙。

民风民俗篇

弘扬孝老情 传递文明风

本报记者 万君 文/图

7月23日,吃过早饭,像往常一样,赵雅琴扶着父亲赵大明在院子里溜达,说说村里的新鲜事,逗得父亲呵呵笑了一阵。溜达了一会儿,父亲累了,赵雅琴拿来药喂他,然后扶他进房中休息。随后,她赶往村委会,帮村里整理修村道的一些资料。

赵雅琴36岁,是关顶村的网格员,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一家7口人,就有3位老人:85岁的爷爷、63的父亲和62岁的母亲。父亲身体不好,患有白内障、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眼睛几近失明,一年到头都要服药控制病情,也离不开人照顾。赵雅琴和母亲一起,照顾父亲已有10年。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丈夫长年在深圳打工,一年回来两趟。照顾家中3位老人和住在汉王乡王沟村的公婆的重担,落在赵雅琴一个人身上。

在赵家,主要经济来源一是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二是种茶。每年采茶期,就是赵雅琴最忙的时候。头一天,她和母亲紧赶慢赶地采摘好自家的茶叶。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赶到公婆家采茶,一采就是一天。公婆家偏僻,道路不通,茶叶全靠她背出来售卖。“每次要背着八九十斤的茶叶,走上半个小时,肩膀勒得生疼。”赵雅琴说。

担心公婆的身体,赵雅琴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和老人聊天。隔三差五,她就去公婆家看看,买生活用品、帮着打扫卫生。此外,她还经常看望村里的留守老人。“要做好网格员的工作,还要照顾好家里,我经常熬夜加班干活。”赵雅琴说。

村支书徐文才说,不只是赵雅琴,村民徐中云、赵怀福等对老人也非常孝顺,他们的子女耳濡目染,同样孝顺。村里一直大力倡导孝老敬亲,一方面,打击不孝行为,曾经有个别村民不赡养老人,村委会出面劝说、调解,并支持老人走法律途径,最终让该村民认识、改正了错误;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赵雅琴等人的孝顺行为,经村民口口相传,如今,村里孝老敬亲之风愈来愈浓。

为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去年9月,村委会组织成立了老年协会,组织老人唱歌、跳舞、健身,活动场地由村委会提供。“我们在村委会院坝里设置了健身器材、篮球场地等,村民随时可以来休闲、健身。到现在为止,健身器材没有一点损坏。”徐文才说。

去年年底,村委会和老年协会共同举办了联欢会,邀请了附近席草村、徐嘴村的老人们。当天,200多名老人一同观看文艺表演、竞猜谜语、吃坝坝宴,乐呵了一整天。

观察员点评

关顶好观景

吴晓斌

近岭葱郁,远山如黛。一路向西,关顶观景。

上成乐,转遂资眉,进乐雅,由雅安境内的草坝下高速,一个半小时达到关顶村。这在以前,是四五个小时的车程。

关顶之景,首在交通。

基础设施带动经济发展,***从实处着力。一个仅有6个村民小组的边界村,村民分布在6平方公里的山区,交通不便一度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从无路到公路入户,成功基于村民对修路的渴盼,对投工投劳投资的支持,在于村干部的努力。这是边远乡村从山区连通世界的有形路径。

关顶之景,次看产业。

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近5000亩茶业和林业,占据村辖大部分面积。路通业通,产品出得去,商贩进得来,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在劣势中找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使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是山区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关顶之景,再看民风。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好。热情的村民,淳朴的乡风,良好的家风,让村里经常进行的孝老爱亲教育、遵纪守法宣传反馈有据。有崇德敬老、四世同堂的,有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的,有友善乡邻、宽容热心的,对良好民风民俗的传承,不仅给家庭带来和睦与兴旺,也让一方水土更加澄澈。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基层的内涵浸润。

由此观之,关顶之景,美在自然生态,美在致富路上,更美在村民心中。打破“瓶颈”,便是他们进一步提升之时。

徐文才:打造品牌效应促农增收

对话村支书

本报记者 陈文君

关顶村目前主要以茶叶和林业为主。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当地村民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如何增强关顶村的发展后劲。

7月23日,记者走进关顶村,听村支书徐文才讲述了他对于关顶村未来发展的展望。

问:近年来,关顶村的变化大吗?

答: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要说的可多了。

基础设施方面,1997年,村上还一条水泥路都没有,现在都已经修了22.3公里,入户道路完成了差不多90%;产业方面,过去主要是以发展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如今实行了退耕还林,大面积发展茶叶和竹产业,现在全村仅有差不多100亩土地在种粮食,而且都是种来自己吃的;住房方面,过去村里都是老式的木架结构房屋,现在80%都住上了楼房;休闲娱乐方面,村里新建了文化院坝,村民可以自行组织活动,使用娱乐设备,大家在农闲时,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改变,村民也是这些变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两者是一种良性互惠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才更有动力去思考更好的发展路径。

问:对于关顶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打算?

答:现在感觉我们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有点没法往前推进了,所以需要以品牌效应来推动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我们准备在原有茶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我们村独有的生态、有机、环保茶叶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我们村的茶叶推出去。其次,引进茶叶加工厂进行投资,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最后,发展要落脚在乡村旅游上,我们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不仅可以俯瞰整个槽渔滩全景,有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桫椤,还有2个古观等。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打造一条观景大道,争取年底前完成道路硬化,利用村里古老、驰名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人来我们这儿观光旅游。

新闻推荐

雅安城房重建全面完成已分配住房13446套

四川经济日报雅安讯(记者庄祥贵文/图)“新房子修好了!我们都来看了好多道了!真的很巴适!”昨日上午9点30分,雅安市雨城区灾后重建城房建设锦绣华庭交房仪式举行,参加交房仪式的雨城区市民对他们即将入住...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走访眉山市“边界村”系列报道之“正西”篇 关顶村:同心追梦“绿富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