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涪江河畔,“730厂”西北角围墙外的荒地上,一所3000平方米的职工医院破土而起,从此开启了它救死扶伤的传奇篇章;2014年,跃进路旁,一栋14层综合医疗大楼、一栋7层职业病防治大楼、一栋4层感染大楼赫然挺立,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从容地践行四○四人悬壶济世的远大抱负。光阴荏苒,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走过半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每一步都闪耀着科技进步、人文关怀、惠及民生的医疗之光,并连同它的磨难、艰辛、痛苦一起,浓墨重彩地谱写了一曲关于诞生、成长、壮大的生命乐章。
忆往昔,共克时艰,披荆斩棘;到如今,基业初定,人才济济,欣欣向荣。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依托改革创新、技术升级、科学管理、服务民生四驾马车,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对成功跻身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来说,这条路连接着过去,毗立着当下,指引着未来。
这是奋斗不息的五十年
四○四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破土开荒,铸就辉煌
长风破浪,扬帆万里,五十载悠悠岁月,一代代四○四人奋斗不息。“作为一所职工医院,从建立到发展都凝聚了四○四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回首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五十年的发展,院长王利民由衷感慨。
今天的跃进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而傲然屹立的红砖房,以及两旁斑驳的梧桐树,都赋予了这条道路厚重的历史感。走在这条写满历史的街道上,我们仿佛穿越到五十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那个艰苦创业的奋进时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实现“一五计划”,跃进路上开始了宏大的电子工业大建设,四面八方的建设者齐聚绵州大地。彼时,绵阳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数以万计的职工及其家属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1959年,原国家一机部提出了建设“四厂综合职工医院”的蓝图,1964年,医院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这一刻起,一个以捍卫生命、抗击病魔为己任的医疗新兵呱呱坠地。
伟大的基业来源于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老一辈四○四人清楚地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既是医务工作者,又是医院的建设者。房屋紧张,就在电子机械厂围墙外的一块空地上搭台建房;资金紧张,就“节衣缩食”,硬是用仅有的30万元建成了一个拥有100个床位的职工医院;人手紧张,就“一专多能”,手术台上是医生,手术台下是“建筑工”,从院长到职工,人人都是建设者。住院部到职工宿舍的砂石路、医院地下的防空洞,都是职工们利用休息时间修筑而成。
继往开来,四○四人一代代传承着执着奋斗、忘我奉献的精神,尽己所能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和心血浇灌在这片热土上。十年动荡时期,医务人员乱中求存亦不忘“救死扶伤”的天职,坚守岗位,承担了“四厂两院”数万名职工和家属的医疗卫生保障重任;改革发展初期,医院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职工们发扬“先大家,后小家”的高尚情操,集资添置新设备、修建新的住院楼;争创二甲、三甲时,全院上下更是拧成一股绳,不辞昼夜,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考核指标……“苦一点,没关系,只要医院能够尽快建好;累一点,没关系,只要医院能够治愈更多患者。”没有华美的辞藻,四○四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改天换地的壮举。
艰苦创业,换来的是步步向前。
五十年走来,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务用房从最初3000㎡发展到现在70000余㎡;编制床位从最初100张发展到现在1200张;临床科室从最初的内外科发展到现在包括3个省重点、9个市重点学科在内的近50个临床医技专业;医疗设备从最初国内普通设备发展到现在拥有多台国际先进医学仪器、大型设备;综合实力从最初的职工医院发展到现在国家三甲综合医院……每一次华丽升级,都是四○四人艰苦奋斗、披肝沥胆的结晶。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不曾有一劳永逸的收获。几代人的奋斗,让曾经的“小树苗”成长为今天的“参天大树”。今日,一所标准化、现代化的三甲综合医院屹立在涪江河畔,为千百万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是锐意改革的五十年
从破旧迎新到建章立制,四○四医院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十载菁华岁月,一代代四○四人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
老一辈四○四人大多来自于外地,他们辞亲离乡,在报效祖国的感召下,投身陌生的城市,他们夙兴夜寐,餐风饮露,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开设科室,引进人才,增添设备,为医院后期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985年,电子工业部将医院划归四川省电子行业;1988年,再划归至绵阳市电子工业局;1993年,由市电子军工系统划归绵阳市卫生局。几经周转,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由服务于职工的单一化医院转化为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性医院。隶属关系的彻底改变,毫无疑问给医院新增了无数挑战。四○四人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靠军工背景这棵大树,波澜不惊,固步守成,还是冲进市场大潮,逆水行舟,更上层楼?答案显然是后者。面对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乘风破浪,基业长青;只有改革,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首当其冲的便是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医院率先实行科室综合考核制度;1982年,推行院长负责制,逐步建立院、科两级负责制;1984年中层干部由“任命制”转为“聘任制”;1988年实行职工队伍“优化组合”,陆续建立医院党内监督机制、成立医院工会委员会、医院 职工代表大会……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医院的业务建设也走上了改革之路。告别粗放式经营模式,医院的专业科室设置与管理逐步细化;设立学科建设委员会,重新组建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创造性地设立了“院长基金”;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客观评价”的员工管理制度和“责任、绩效、报酬”相结合的内部分配制度;进行干部、医疗纪律、财经纪律整顿,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开创性地给病人量身定制一日服务清单、配置服务指南等措施,更是走在了同级医院的前列。
回顾改革之路,院长王利民坦言“人才”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用人制度的改革成为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提高整体人才素质,医院严格制定人才选拔、考核制度,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分开,并按专业人员履职能力实行择优聘用和聘后业绩评价制度。此外医院还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一方面向上级领导积极申报名额,另一方面医院奔走全国各地进行招聘。医院还主动出击,与诸多高校建立了“院校合作培训机制”,接收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九所大、中专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生。筑梧桐引凤,高举人才战略,十年磨一剑,“人才”终成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扫旧体制冗杂低效的弊病,使医院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改革成效凸显,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先后成立了“绵阳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和“绵阳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绵阳市消化疾病防治中心”、“绵阳市传染病防治中心”等省、市级重点学科和医疗中心,建立省内首家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业界和患者心目中树立了专业、权威的品牌形象。
破茧成蝶非一夕之功,追求卓越永无止境。四○四人牢牢抓住机遇,不惧风雨,划动着改革这支“巨桨”,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
这是文化塑魂的五十年
“以人为本”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四○四人医者仁心的信仰
“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构成了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以人为本”文化的核心理念。作为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的掌舵者,王利民认为,多年来,四○四人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浸润下,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管理,让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成为最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机构和专注于疾病以及灾难本身的专业团队。
五十年前,在大干快上的红色年代,四○四人栉风沐雨,初建基业;三十多年前,在改革开放的羊肠小道上,四○四人荜路蓝缕,破旧迎新;二十年前,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四○四人众志成城,成功创建二甲;今天,四○四人迎来50岁华诞,成功创建三甲。时代的更迭,医院不断变迁的背后,“以人为本”的文化深深地烙在了一代代四○四人的心里,它不是简单空洞的文字,不是语录式的说教,而是外化成无数个具体的行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为“以人为本”,灾难突发时,随处皆可看到四○四人热血救助的身影。2003年,非典肆虐,四○四人首当其冲,承担了救治重任,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接诊地震灾害伤病员1285人次,收住院825人次,手术624台次,转诊(省外)病人317人次,并先后派出10批次57人的医疗救援队,深入北川、平武等重灾区及唐家山堰塞湖受灾群众疏散安置点,为近万名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服务;2009年,医院成功处置甲流感大流行疫情,圆满完成绵阳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绵阳市首次集体暴发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危重症的医疗救治工作,实现了门诊零漏诊、医护人员零感染、危重症零死亡的目标,受到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省市主管部门及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2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均在第一时间派出应急救援医疗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与此同时,医院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达三十余万……这些在灾难面前从未缺席的白衣天使们,用生命一次次彰显出四○四人医者仁心的大爱。
因为“以人为本”,医院先后创立“呵护蓓蕾行动”、“消化疾病周”、“绵医爱心周”三大公益品牌,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贫困先心病患儿、消化道疾病患者以及心、肺、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成为“天使阳光基金”、“爱心希望”、“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等公益活动项目定点救助医院。此外,医院常年坚持送医下乡,送医进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多年来,医务人员免费义诊累计上百次、行程上千公里、服务群众上万名。
……
因为“以人为本”,五十年来,医院持续倡导“医务人员满意”的团队文化。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分配机制、激励政策;构筑人才施展平台,打通晋升通道;引入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使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
如今,走进四川绵阳四○四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展板上的“医院文化”。不管是“病人满意第一、社会效益至上、服务品质优良”的宗旨,还是“团结、爱院、勤奋、服务社会”的精神;不管是“Health”、“Heart”、“Home”、“Human”的4H理念,还是追求科、教、研全面、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都言简意赅地浓缩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
五十年春华秋实,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医者文化,完善自我,服务于民。当每一位患者重生康复,每一位家属重拾笑脸,每一位职工都充满自豪之时,文化的意义就根植于灵魂,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代代相传。
这是开放包容的五十年
四○四医院筑巢引凤,吸纳优秀基因,书写着传奇
翻开历史卷轴,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半个世纪的风云历历在目。从跃进路上服务企业的职工医院,到拥有近50个专业科室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从几十人的艰苦创业,到专家云集、科研成果累累的医学圣地。一路走来,身份标签的转变都得益于医院有着开放的心态、广博的胸怀。
以史为鉴,固步自封只会落后。以史为训,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不断吸引一切优秀基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从院长到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深知: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从而攻克医学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和堡垒。细数四川绵阳四○四医院五十年的奋斗史,毫不讳言这就是一部“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史。
为了缩短和国际一流医疗机构的差距,医院大量引进国际先进仪器,如CT扫描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医用计算机影像系统、CR自动影像处理系统等;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医院派遣骨干到国外、国内顶级医院进修学习;强化与诸多省级、国家级医院合作,邀请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陆军总医院等知名专家来绵指导;遇到医疗难题时,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开展大型学术活动,与同行业者交流经验,扩展视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川绵阳四○四医院通过吸收、引进优秀的技术与设备,跨区域的交流与学习,掌握了多个领域的前沿医疗技术,医院整体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医院“开放”的姿态不仅体现在自我能力的增强上,也体现在与患者的沟通上。长期以来,医患之间除了单纯的“医生”与“病人”的角色定位外,彼此几乎毫无关联,普通大众对医院缺乏信任。为此,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汲取了国内外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开创性地开展了媒体恳谈会、公众开放日。就医疗热点、群众关心的医疗卫生改革等诸多问题与媒体、市民及社会团体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邀请群众参观医疗环境,体验医疗服务。四川绵阳四○四医院打破了医患之间固有的隔膜和戒备,让患者了解医院,了解医生,了解医疗服务,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兼蓄并收成其广,海纳百川成其深。这份开放、包容的广度与深度为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生命力。在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四○四人自身的创造潜力无限激活,并在医疗实践之中不断的创造新的辉煌。一代代人薪火相传,见证着这所充满活力的医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精彩蜕变。
妙手仁心铸辉煌,悬壶济世暖人心。半个世纪来,几代四○四人前赴后继,构筑了这座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医疗丰碑。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抬眼回望,有份荣誉,更有份责任。对于蓬勃向上、驶入快车道的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而言,“五十年”并不是休止符,而是新的开始。她将以“三甲”为起点,展望更高、更远的未来,在绵州大地上弹奏出独属于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的最美乐章。
江花琼 刘敏 肖强 记者 郑金容/文 王莉英/图
薪火传承的四○四人
体检中心候诊区
病区环境
ICU病房病房一角
新闻推荐
不是所有山清水秀的地方,都能承载“见证爱情”这样的“任务”。今年5月20日,到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见证你和TA的爱情吧!时逢景区第七届高山杜鹃花节期间,唱着康定情歌,来赴一个定情之约,意义不同...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