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良冶
五年不到,继汶川地震之后,芦山地震又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
时运不济,两次地震,都因为支气管扩张咯血住院,都住进了雅安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这一次,4月14日零时入院,紧急抢救,一连在病床躺了6天,不间断的输液,总算稍有好转。
20日7时许,在陪护帮助下,第一次起床,艰难地穿好衣服,喝了点牛奶。8时,陪护外出吃早饭,躺下床准备休息……突然,房屋剧烈颠簸,似乎即将倒塌。
经历过汶川地震,马上意识到这是地震袭来,并且是大地震。
人之本能,顾不得体弱无力,从病床强撑起来,已然无法站立。扶住墙壁,我紧随狂奔的人流,拼尽最后的力气,从5楼往下逃生。
逃至半途时,已经气喘吁吁,几乎晕倒。幸好此时,一位呼吸内科护士发现了我,忙分开人群挤了过来。全赖她的全力搀扶,我俩歪歪倒倒磕磕绊绊跑出住院部大楼。
目光所及,只见无数的医护人员,无不扶着抬着重病人,迅速往外撤离。
大楼旁边,紧邻救护车停车库,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将我们在此短暂集中。
大难临头,一半病人,包括我在内,举目无亲。我知道,夫人此刻一定提着为我准备的早餐,奔波在路途。遭遇地震,亲人们亦是情况不明,但愿平安无事。
医护人员不住地宽慰着我们。他们似乎早有预案,训练有素,行动快捷。有的高举纸条,上书“呼吸内科”4个大字;有的四处呼唤,将本科病人迅速集中;有的拿起纸笔,不停登记核对病人的姓名和床号。
很快,为了安全,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带领我们五十来个病人,第一个转移到百米之外的菜市场空地。紧跟着,肿瘤科等科室也纷纷赶来,挨着空地安置病人。
病人家属无不摸出手机,不停地打电话寻找亲人,一是报平安,二问安全否。然而,所有的通讯工具全部失灵,无法拨通。
9时许,我的夫人冒着余震来了,其他病人的亲人也陆续来了。看到我们个个平安,亲人们纷纷向医护人员致谢。
脱离危险了,病人们这才感觉全身乏力,不少人处于虚脱状态,无力地呻吟。呼吸内科的重病人,吸氧至关重要,时间长了,即便逃离地震的魔爪,也会因为缺氧而危及生命。
就在这时,一个准确无误的信息传来:芦山发生强烈地震,震级高达7.0!
值夜班的医生、护士没有下班,该轮休的医生、护士全部赶到。地震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动员,极短的时间,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聚齐!
病人们救命的药物在哪里?不远,就在住院部5楼。但强震刚过,余震不断。我们这些病人瘫坐地上,感觉大地几分钟一次,不停的颠簸,而且震感强烈。
这时的住院部5楼,犹如龙潭虎穴,进去生死未卜。如遇强震,那肯定有去无回!
一切为了救治病人。呼吸内科医护人员紧急商议,决定兵分几路,分头行动。
一部分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反复出入5楼。他们的任务艰巨,一要强行抬出几位不愿撤离的瘫痪病人;二要抢运药物、输液器材、氧气瓶、被褥等急需物资,以便不耽误病人治疗。
一部分医护人员找来纸板,放置地下垫好,再铺上被褥,帮助病人一一躺下休息。
一部分医护人员不停安慰危重病人,既要稳定情绪,又要观察病情。抢运的氧气瓶一到,首先安排为呼吸困难的病人输氧,再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从重病人开始,逐个输液。
10时许,历经一个小时的生死拼搏,几个瘫痪病人抬下来了,一批批的急需药品抢运来了,一床床的被褥搬来了……上天保佑,医护人员来去平安!这是全体病人和他们的家属的共同心愿。
12点钟之后,全体病人安排妥当,医护人员挨个为他们吸氧,输液,检查病情。
待呼吸内科的病人安置好时,医院内外,已是救护车警笛不绝于耳,声声揪心。
尽管躺在地上,但我知道,一辆又一辆的救护车,是将地震中的伤员不断送来抢救。我似乎看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诸如手术室、内科、外科、放射科等等,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危重伤员的转危为安……大地震面前,一切豪言壮语均显苍白,而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显出英雄本色。
搀扶我的护士,不知道姓名;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冲进5楼,抢运急需药品的医护人员,不知道姓名;安抚救治危重病人的医护人员,不知道姓名……其实,又何必刻意打听,他们早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
大难临头,仅仅一个呼吸内科,一群普通的医护人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方表率!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这是感激之泪,这是三生有幸能与你们患难与共的幸福之泪。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白衣天使们,永远忘不了你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前进)5月2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行挂职座谈会,当天起,23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干部将在四川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23名干部全部是厅处级干部,挂职地在绵阳、德阳...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