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诗歌井喷传递爱与力量
4月27日晚,祈福雅安民间诗歌朗诵会在成都举行。来自成都零度诗社的诗歌爱好者们深情吟诵了50多首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诗歌,为雅安祈福。
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诗人、诗歌爱好者用笔激情书写,传递爱与力量。到目前为止,这些发自肺腑的地震诗歌已有上千首,相关的地震诗歌朗诵会已相继在各地举行。诗歌,在灾难面前再次拥有了抚慰心灵的力量。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星星》诗刊地震特刊为灾区送去爱与力量
4月30日,散发着墨香的《星星》诗刊地震特刊被赶印出来,送往地震灾区。这是芦山地震发生后,诗刊编辑部仅花了三四天时间策划的特刊。
据《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介绍,《星星》5月刊原本在震前已经下印刷厂等待付印,但灾难突然发生,他和同事们都敏锐地意识到,诗刊必须在此时承担起记录灾难、抚慰心灵、讴歌生命、传递大爱的责任,因此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便不约而同赶到杂志社为换稿做准备。
当时,电话信号并不十分通畅,大家就通过手机短信以及邮件的方式,向全国诗人约稿,给所有约稿对象提出要求:两天内截稿。短短两天时间,《星星》诗刊收到的地震诗歌多达500余首。最终,编辑部精选了50余首诗歌计2000余行。诗刊编辑熊炎感叹:“希望这些地震诗歌,能给灾难中的人们带去阳光。”
零度诗社
举行朗诵会为雅安祈福
4月27日,上百名诗歌爱好者聚集在成都河滨社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成都零度诗社的祈福雅安民间诗歌朗诵会在这里举行。一行行情感诚挚却朴实无华的诗句,感动了现场所有参与者。
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陈明钟,是一位诗歌爱好者。5年前,他曾经奔赴汶川大地震灾区参与抢险救灾。回到成都之后,他以喷薄的情感创作了一首地震诗歌,后被《星星》诗刊选用,从此一发不可收。2011年,他和几位诗歌爱好者一起组建了零度诗社。
芦山地震后,他和同伴在博客上以诗者的名义呼吁:“请拿起我们的笔,为雅安写下祈福的文字……”呼吁很快得到响应。来自广东、辽宁、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很快发出100多首诗歌作品。“虽然质量良莠不齐,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陈明钟介绍,参与诗歌朗诵会的除了作者本身,还有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在蓉高校的学生担当朗诵任务,“一首诗就是一盏灯,我们的每一个字,都在祝福雅安的亲人。”
诗歌创作
更加成熟和深刻
芦山地震后,以诗歌传递温暖与关怀的活动还有很多。
4月20日当天,一位雅安市医院退休的陈阿姨写了一首诗找到某网站编辑部。她说,自己帮不上什么忙,只希望用文字的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要坚强。
4月23日,本报天府周末“原上草”发起“以诗歌的名义守望相助”紧急征集雅安地震诗歌的活动。短短两天,收集到诗歌400多首。同日,《华西都市报》也推出地震诗歌专版。
黑龙江诗人姜红伟,在芦山地震之后,创作了《雅安,愿你从此永远平安》,还在博客上传了几家媒体征集地震诗歌的活动链接。据他介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文联《东北风》等杂志,都将出版雅安地震诗歌专号。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不再大红大热。但由汶川和玉树地震而引爆的“地震诗歌现象”,却充分彰显了诗歌的威力。《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介绍,相比以往以自然灾难为题材的诗歌,这次的纪念诗歌,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达到高水准,“诗人们对自然界灾难的思考,显得更为成熟和深刻——让人透不过气的悲戚情绪少了,让人感觉阳光坚强的多了,表现情感的语言也更克制、冷静。”
新闻推荐
□一度(安徽宿松)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只有大爱可以传递。这个时候我们都是雅安人,劫后余生懂得珍惜的雅安人“在春天,每个亡灵都将安息”“在春天,另一个雅安崛地而起,我们都叫它中国”...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