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 名山新闻 荥经新闻 汉源新闻 石棉新闻 天全新闻 芦山新闻 宝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雅安新闻 > 正文

三年,美丽四川的文学轨迹

来源:四川日报 2013-02-01 16:52   https://www.yybnet.net/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评析

[编者按]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日前揭晓。16位作家获得四川文学奖,11部作品被评选为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展示出近3年来四川文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四川作家在全国性大奖及重大文学活动、重要文学期刊上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取得了多种奖项,巩固了四川文学大省的地位。深入生活、关注现实,追求新意和个性化表达是以上两个文学奖评选作品的重要审视点。为更好地研究、推荐和宣传四川优秀文学作品,本版特约请相关评委和专家对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作品进行“点睛式”评析,从而让读者对四川文学创作现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激励全省作家“创作更多滋润心灵、温暖人生和鼓舞前行的好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贡献力量”。

民族记忆的大叙事

苏宁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长篇小说类评委﹚

获得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共有三部: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魏继新的《辛亥风云路》,苗勇、李国军的《曾溪口》。从重新发现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届获奖小说创作仍然延续着新世纪以来四川文学创作的发展势头,但折射了四川文学走向的某些脉动,一些新领域打开了、丰富了,创作视点有所拓展,作家正在形成用文化建构文学的意识。

三部小说以不同的题材生动描绘了大时代广阔的生活画面,或辛亥革命的故事,或民国大动荡的大巴山,或转型期走向现代的藏地。作品渗透到民间底层,笔触深入到对生存和生命意义思索的层面,进入到人的丰富多彩的命运。《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是康巴文化写作的又一力作。小说以两个家族——逃难的绕登家族和雅格喇嘛家族为主干,描写了康巴藏地近代以来亦真亦幻的传奇故事。叙述人“我”,投生前是无形的精灵,虚无缥缈,能自由穿越时空。写作上有两个特点,之一,叙事结构的独特构造。作者将“转世”作为链接结构,赋予小说叙事极大的自由度而又不失内在线索。作品采用了两套话语体系:魔幻的语言与现世实在的语言。两套话语由一个超时空的叙述人“我”统一起来。通过“我”的亦真亦幻的视角,连接起了有神与无神两个时代。有神时代的魔幻与无神时代的实在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之二是词条式的写作。一个个小词条广罗地物风情、时代变迁。直抵康巴文化的精髓处,展现了康巴地区古老村庄在现代化冲击下历史巨变的艰难进程。

《曾溪口》描绘的是一个别样的巴山,讲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员苟学鄣等一群优秀的巴山儿女们,凭着大巴山人的激情,凭着忠勇坚韧的巴人本色,完成从百姓到军人的蜕变。不再是重复“百年历史,民间视角,家族斗争”的惯常模式,小说通过“背二哥”的视角,来摹写大巴山的魅力和传奇。用袍哥、寻宝、夺宝、爱情纠葛几条线相互搭建,形成跌宕有致的故事转换。

小说力求展现一个人性与野趣并存的大巴山。作品时空转换较为自如,情感热烈,叙述冷峻。以乡土叙事为语境,描绘巴山独特的地域性与人文性。原始的野性和天然的清纯相互交替,人性的丑恶与美好,融入大巴山的地域传奇。

《辛亥风云路》是这次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写历史真实事件的长篇小说。小说背景放在西南重镇成都的一座城中之城——少城,聚焦于这座驻扎二万余精锐八旗军及他们家属的地区。辛亥保路事起,屠夫赵尔丰督川,诱捕保路同志会首领,血腥镇压举事民众,革命人士遍发水电报,千万川人兵临城下,小说开篇就把人带入历史大事件的气场之中。小说以辛亥革命为主题,以四川保路运动作为故事发展经线,以历史人物和虚人物之间的儿女情仇为纬线,将众多猎奇性生活场面和四川地域民俗文化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在写作中既有着宏大的视野,又极为注重细节刻画,既有真实详尽的史料,又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书中的主要人物血肉丰满,心理刻画细腻传神,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总体来看,文化视界的真诚与扩展,是第七届长篇小说获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三部作品敢于直面灵魂、剖析人性、解读苦难、思考生命,揭示了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深刻,堪称“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并由此进入了较有深度的文化反思,文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张力,是呼唤民族记忆的大叙事。

最好的散文应该是大气和细心兼具

高虹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散文类评委﹚

收到层层筛选、过关斩将而入围的散文作品,记得我和同为评委的川大教授张放兄说起一个同感:眼前这批作品水平大致相当,齐头整脑,且真实可信地代表着四川省散文写作的平均高度。另一评委省社科院副院长明泉兄则敏锐想到:评奖难度由此而增。是的,如作品高矮不均参差不齐那好办,拔那顶尖冒头的即可,水准相当又该如何取舍?大奖既出,评奖脱秘,不妨一说:果然评奖过程纷争迭起,有一刻竟呈难分难解之势。如评委《剑南文学》主编小涓女士起意要为新散文分灶,而《四川文学》编室主任卓慧女士也曾抛出过奖项雪中送炭的好还是锦上添花为美的难题……一言以蔽之:评奖过程即每个评委割舍的过程,妥协的过程。

接下来就让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的颁奖词客串一下此文的主要内容吧,因为毫无疑问,颁奖词既是对作品的点评,同时也是作者的获奖理由。

王龙的《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是一部兼具民族意识和全球视觉的历史随笔。作者饱含忧患意识,在近代中国的沧桑岁月里寻觅、探问、思索、穷究,力图勾勒出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兴衰沉浮,并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把“天朝上国”放置于同时代的世界大格局中进行比对和审视。全书选取了本民族的十大重大人物,与全球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一对比分析,角度新颖而独特,立论新奇而别致,作者以此探寻国家兴亡、民族命运、民生疾苦根源的志向和情怀更是令人击节赞赏。

我们把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授予该作者,以此肯定他在时代风云变幻、中西交锋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赞扬他忧国忧民、关注国运苍生、有志复兴中华的激情和抱负。

赵良冶的散文集《守望家园》是作者多年来对本土文化追根溯源、悉心研究的结集,作者既行走于山水之间,又埋头于文史之中,历经多年,终于形成了这本文笔优美流畅,资讯翔实可信,全方位展示雅安人文地理、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散文集。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对故土家乡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每篇每页,无不体现着作者高度的历史传承意识,彰显着作者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自觉。可以说,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坚守本身,也构成了此书之外的另一道风景。

我们把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授予该作者,既是对他诗意写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的致敬。

张中信的散文集《野茶灞时光》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派乡村生活的真实风貌。乡村的田野景色、乡民的音容笑貌在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触下,无不栩栩如生,恍如眼前。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着力描绘的故乡野茶灞,已经不单纯是物质的、具象的童年生长地,它同时还蕴含着一种生活样式和理想。作者对故乡有爱有恨,对乡亲更是爱之深,痛之切,在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批判中表达了作者关于故乡的理想:故乡本应该是宁静平和、张弛有度的,是彼此熟悉、温暖诚信的,是天地融和、相扶相助的。也许这样的理想只能存在于彼岸,但它毕竟令人悠然神往,值得守望。

我们把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授予该作者,以奖掖他从真实故乡的描写开始,抵达了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评奖既毕,花落各家。回看本届三种散文获奖作品,发现有趣的一点:如果能够将捆绑打包,合而为一,倒是比较符合了我心目中理想散文的标格:最好的散文应该是大气和细心兼具。前者说的是一种王者气象,字里行间足见出作者的见识不凡,或有着对人间的关怀和悲悯。后者是说他虽然具备着这样的大情怀,下笔时却十分的具体和精微,哪怕写一石一鸟,一草一木都有特殊的效果,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榜单与遗珠都是最美

梁平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诗歌类评委﹚

四川诗歌在整个四川文学中无疑是一个亮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四川就是中国诗歌的重镇,吉狄马加、叶延滨、杨牧、骆耕野、张新泉等一大批优秀四川诗人在中国诗坛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可以说,诗歌已经成为四川的荣誉与骄傲。

刚刚揭晓的第七届四川文学奖,参选有上百部诗集,入围也有近30部,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这几年间四川诗歌的又一次检阅,绚丽多姿、阵容浩荡,着实令人欣喜。几经角逐之后,龚学敏的《紫禁城》、李龙炳的《李龙炳的诗》、吴雪峰的《雁栖南方》等四部作品实至名归地摘取了本届文学奖诗歌的殊荣。在这个时候,我想说的是,任何一次评奖,都会有遗珠之憾;但同样任何一次评奖,也一定有它的必然,这个必然或许就是,在某一阶段为梳理四川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经验。

龚学敏是四川具有独立品质的诗人。《紫禁城》是他继《长征》《九寨蓝》之后难能可贵的新场域写作。在这部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诗集中,诗人以平民知识分子的视角,成功消解了紫禁城作为皇权的代表性意义,在蚕桑、宫女、花草以至人性失落的阴影处,从物象的复杂性中获取生命的本质思考,对历史、血脉、传统等进行了个性化的诗意表达。值得重视的是,诗人运用个人化的经验和想像力,对语言进行拓展、甚至重构,用纯粹的抒情搭建了一座精神的诗歌王宫。

李龙炳是成都郊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以这样的身份曾经在2008年摘取过“中国十大农民诗人”的称号。他在诗歌里呈现出的现代与先锋的气质,从精神层面彰显了“农民”这个名词的高贵。《李龙炳的诗》从土地出发,以先锋的语言和前卫的思想,对人性和生命进行了魔幻式的抒写,从而表达了一个内心自足强大的诗人,对世俗、丑陋、阴暗、罪恶的鄙夷和对真理、光明、崇高、善良与美的无尽的向往。在爱与忧愤中呈现对苦难的承担、人性的暖意与倔强,闪现出理想主义刀锋般的光芒。

成都铁路局职工吴雪峰是在钢轨与车轮挤压中坚持自己歌唱的散文诗人。《雁栖南方》用浓郁的诗意穿越内心,试图挣脱宿命与尘世的封锁,抵达生命的远方和灵魂的深处。在他优美的文字里,保持了高度的清醒、节制与内敛,他以独特的视角,严谨的笔调,犀利地揭示出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行,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人居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无论是仰望还是自我流浪,无论是遥想还是独自守候,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生活最朴质也最绚烂的美好。

几位获奖诗人风格各异,龚学敏的古意典雅、李龙炳的现实疼痛、吴雪峰的内心独白,他们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正是构成了四川诗歌清晰可辨的健康肌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第七届四川文学奖已经落幕,没有落幕的是,四川诗歌正在大步走向一个新的高地,那里繁花似锦,是任何一个奖项都不能囊括的。所以我说,榜单与遗珠都是最美。诗歌在,美好就在。

一次约定的豪饮季节

远泰

﹙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评委﹚

三年,对于一个成长者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则是十分短暂的时光。在这三年中,要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写出一种精神和气概,实属不易。而这一届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就是在短暂三年中的一种收获。

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民族兄弟姐妹既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也是豪饮天下的大家。因而他们从来都在艰辛历程中歌唱,不论身处何处。看看这《风念经》,王志国从大渡河上游的金川江畔一路走来,金川江水交给了他雄阔的气概,不弃的追逐与细腻的表达,江水两岸的群峰交给了他坚忍与执著,交给了他思想深邃与情感的真实,于是他从儿时的金川江唱到了此时的大巴山。他的行走本身就是一座灵动的山。所到之处风生水起,掷地有声。而来自祥瑞康巴的拥塔拉姆总是在《亲吻雪花》的过程中,传达着她朴实而理性的思绪。这种朴实应该是她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真实。恰好,蓝晓从四季变幻的草原走来,整个川西北高原的万物都融入到草原的深处,她独自一人行走在大千世界和精神的旷野中……应该说,这一届诗歌创作都是作者对现实客观的真情回馈,对生命本质的纵情歌唱。

同样在歌唱,罗凌的歌唱总是与众不同,她理性地站在青藏高原以南,沐浴高原的阳光,脚踏藏民族厚重的文化土壤,背靠绚丽缤纷的民族风情。却以一个当代知性的女性在思考和审视着她身边变革的一切。娴熟而准确地运用母语以外的汉语在高原上叙述,追寻着人生彼岸那美丽的光芒。《有一种感觉叫思念》的散文集作者,也是一位工作在基层的作家,他行走的路线就是山水之间那阡陌的山路,天地之间那蜿蜒的小路。正是这样的行走,让他更草根,更具有泥土的芬芳。在我们所阅读的众多作品中,这样的表达不多了。

罗凌与吉布鹰升的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叙述。前者是把面向世界的窗口打开,让那些纷扬的精彩,光一样飘落在民族的文明厚土上,衍生出新的文化概念与文化生态;而后者则是将世界不为熟知的一种生存状态,通过一扇门,像清丽流淌的泉水,向世界浸润着,扩展着。这都是我们的责任,无论是进来还是出去,门永远在那里,只是我们必须前赴后继。

正当我们游荡于感性与理性的情绪之中时,张力羌的《飘飞的羌红》却让我们为之震惊。这不应当是一部小说,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应当是一部小说,因为所有的人物名字都是虚构的。是的,在那场千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有太多的人物让我们记忆,让我们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名仅仅是他们的代词,他们最为真实的名字只有一个——恩人。当灾难远去,当家园重新矗立,当笑容回到脸上,当幸福洋溢心间,唯一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就是那个强大的祖国,那些英雄人民和恩人。他们的恩情像羌红一样氤氲在伤痛的土地,他们的恩情永远世代铭记,羌人生生不息,羌红永远飘飞。这是《飘飞的羌红》这部纪实性作品的魅力所在。

不容讳言,四川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近年处于徘徊时期,从本次申报的作品来看,既有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作家,也有具有一定实力的中青作家,还有近年崭露潜质的青年作家。但小说的整体水平不高,在申报的作品中,我们仅选出了普光泉的《一个说纳西话的人》和索朗仁称的《到拉萨去约会》等作品。其它的作品与优秀文学奖相去甚远。

是的,现在的生活之路上,如果仅凭自己的写作要养活自己和家人实属幻想。但这块民族文学创作的净地需要人们去坚守,需要年青一代的守贫困、耐寂寞。这在四川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中肯定存在,也一定存在。民族文学创作的接力棒交给年青一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在火热生活和伟大的历史进程,用手中的笔创作出精品力作传诸后世。

三年,这是一次约定的豪饮季节。举杯,向获得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的作者们致敬。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奖词﹙部分﹚

报告文学

《羌之红》

作者:伍松乔

颁奖词:宏大叙事的结构,浓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细致入微的思辨,构成了本书的艺术特色。全方位展现“5·12”特大地震之后北川重建历史画卷的同时,揭示出生命与文学的密码。

儿童文学

《与狼相伴的日子》

作者:刘兴诗

颁奖词:刘兴诗是一位科学家,却一生钟情儿童文学,迄今已为孩子出版一百余部作品。《与狼相伴的日子》无疑是他倾注最多真情,最能感动读者的动物小说。作者在环境恶劣的大自然背景下,讲述人和狼亲密相处的故事,揭示人和动物的关系、人性和野性的冲突和交融,充满惊险的戏剧效果和艺术张力。面对孩子,作者创作态度严肃,富有社会责任感,语言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文学理论

《小说批评备忘录》

作者:袁基亮

颁奖词:《小说批评备忘录》系作者近年来所撰写和发表的小说评论的优秀文章。内容涉及四川及全国一大批中青年作家的代表作品,有论有述,述论结合,文笔生动,深入浅出,集中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评论风格。作者文学理论功底深厚,理论视野广阔,在进行个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巧妙地将自己的文学观、审美观和现代小说理论思考融会到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中,做到了从普遍到个别,又从个别到普遍的文学批评要求。该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十分重视小说形式要素的研究和分析,对小说艺术本体的创造性价值高度重视,切入到了小说研究的核心层次。该书对四川小说创作给予了严谨的理论关注,必将对四川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短篇小说

《鱼的声音》

作者:尹向东

颁奖词:以静水深流和从容不迫的叙事风格,展现小城生活及雪域高原众生相。作者以简洁生动、富于张力的语言,挖掘人物的文化和性格背景,论证和想象某种可能性。其异质审美元素,为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鹰无泪》

作者:钟正林

颁奖词:《鹰无泪》是一部具有川西风味的小说集。“接地气”成为这部作品的显著特征和可贵品质,本真笃定的文字底下,涌动着繁复的命运交错;对潜伏的伤痛的敏感,彰显出作者强烈的时代关怀和批判意识。

《火车开过冬季》

作者:王甜

颁奖词:《火车开过冬季》不但捧出细腻温婉的女性情怀,更有一种难得的宽阔视野。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社会与人心的丛林,以绵密质感的文字和平等开放的心态,讲述当下,追思往昔,探讨精神疑难,求证人的尊严。

新闻推荐

区域创新成都推动企业当“龙头”

□本报记者陈碧红一个小小的发动机尾气净化处理器,可以在几年间博得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双破10亿元的巨大市场利益。而研发生产该项专利产品的成都某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在短短7年时间就迅速抢占了...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年,美丽四川的文学轨迹)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