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注定是成都城市管理备受关注的一年——
5月起,成都市在中心城区开始了24小时“无缝隙”环境卫生作业制,保障城市妆容不走样;
6月,全国首个“井盖办”在成都市城市管理局设立。“小井盖、大民生”,针对一个小小井盖,成都下发了《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从井盖材质、外观、尺寸、承载能力等多个指标予以了详细界定……采取创新协调手段、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施工手段、创新管理手段以及创新宣传手段等五大创新措施,经过不到半年时间,中心城区治理病害井盖2.46万座,井周破损、井盖沉陷、井盖响动等病害大幅减少,市民出行及道路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大城市,细管理。
然而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其管理为何要如此细致?
在成都市治理办主任、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郭晓鸣的心里,“细”的含义丰富而深刻。“要建设体现国际品质的宜人城市,高标准的城市管理是支撑点之一。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做到精细管理、精益求精。而精细管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制度来管理,用常态来管理。”
于是,在成都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我们围绕这个“细”字发现了更加清晰的“九字真经”——全覆盖、无缝隙、全区域。
□万瑶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如果说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四川内在的巨大转变,那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则是天府之国对外部形象的再提升!
新起点,新面貌。
当前,四川正加快从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四川人民对于创造更加清洁优美城乡环境的愿望也显得愈加强烈。2008年开始,四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后经历地震灾区先行、不同类区试点、全域全面推进、拓展延伸优化等阶段,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风貌塑造、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体特色、提升单体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 “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
通过“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城乡容貌改观了,环境管理有序了,城镇品位提升了,人居环境改善了。
如今,探访四川城乡,处处新美如画,城市与乡村、城乡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画卷处处展开——在绵竹年画村,白墙上的张张年画展示着这里独具魅力的文化;在雅安十里长街,茶文化公园、汉代文化公园、茶马古道公园,文化与生态融于一体的城乡建设成为四川一张崭新的名片;在川南城市内江,依托沱江打造的甜城湖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赢得50万市民的共同呵护……
如何提升形象品位,让城乡建设形成独特魅力,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大难点。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处理?城市风貌、规划理念应如何转变?在四川的省会成都,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发现——
数字点击
◇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8座;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5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8座。
◇截至2012年5月,全省81.90%的行政村建有垃圾收集点,88.98%的行政村配备有村级保洁员,村级保洁员总数达223764人。
◇2011年,全省各地共投入资金239.4亿元,清理建筑立面2000余万平方米,打造特色街区1046条,治理背街小巷1647条、“城中村”347处,新增绿化面积2388余万平方米,改造特色农房23.8万余户,城乡形象品位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全省已有14个设区城市、32个县(市、区)、200个镇乡、2000个村庄被命名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县城、镇乡、村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仅整治了“脏乱差”,改善了“吃住行”,还建设了“洁齐美”,提升了精气神。
◇2011年底,全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跃入全国先进行列,较治理工作开展前的2007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居西部领先水平,较2007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
声音
从每次开会邀请环卫工人到前排就座,到组织优秀环卫工人赴港澳考察学习,政府对环卫工人的尊重,让我们更投入地为城市美容作贡献。
——成都市龙泉驿区环卫工人陈纪平
家乡成都,正出落得越来越美,美不胜收!
——从深圳回家探望父母的唐茵
全覆盖
城区道路,24小时3班全时段全区域动态保洁,生活垃圾全时段循环不落地收运转运;路桥井盖,沉降及时修,破损及时换;建筑垃圾,全密闭运输,公司化管理;车辆停放,自行车停专区,车头统一朝向……
这便是今年成都市民街头巷尾聊得最多的4个成都“标准”的核心内容。今年,成都市城管局主导并参与制定了4个成都“标准”:《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规范》(试行)、《成都市建筑垃圾全密闭运输和公司化运营管理实施办法》、《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区域非机动车停车区位技术导则 (暂行)》、《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围绕责任分工、指标量化、检查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有效地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
如何做到城市精细化管理?郭晓鸣认为,就是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要求,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的量化、职责分工的明晰化,让城市管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要求、责任规定和考核办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管理效能。
横到边,纵到底。
在成都,城市管理的千头万绪都在制度化、精细化的管理中实现了“网格化”,覆盖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管理机制逐步确立,成都的城市品位、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翻看成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未来蓝图,覆盖更广阔领域的项目正加快推进——
今年底,成都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将建成投运;
明年5月底前,青白江祥福环保发电厂投入运营;同期还将开工建设日处理规模2400吨的成都万兴环保发电厂,完成长安垃圾场二期库区污泥处理恢复库容项目,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9+1)绿地率达35.49%,绿化覆盖率达39.06%,人均公园绿地13.6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7.3%,绿色,成为每一个成都人身边的颜色;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2%,乡镇污水处理率达67%,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了有力支撑。
2013年底,处理能力300吨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将建成投运,初步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
到2015年,成都中心城区完成主要干道、主要街区的商招、店招的双语图文标志推广设立工作,建成智能化城市照明物联网监控中心系统,完成对全市城市照明系统的控制。今后,要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建立全市城市道路桥梁信息管理中心,对道路桥梁运行状况进行评估管理、对挖掘占用城市道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市区两级数据共享。
全覆盖,成都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没有空白。
无缝隙
高标准细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建设体现国际品质的宜人城市的重要支撑。
对于从事环卫工作多年的项目经理黄雪来说,成都的“细”让最开始的她有点“不适应”。
今年5月,《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责任单位与作业公司公示》见诸报端。按照《公示》,为了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心城区道路3班清扫24小时保洁全区域、全时段作业模式和生活垃圾全时段循环不落地收运转运规定,彻底解决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存在的盲区、死角等突出问题,中心城区每个环卫作业标段、每个工作责任单位、项目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都分别以“网格责任”的形式被确立下来。
“看到这份详细的责任表格时,我吃了一惊,没想到那么细致。”黄雪解释,表格里详细地罗列出中心城区所有环卫作业项目部和100多个责任人,并第一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向公众公布了每一个区域的环卫负责人以及环卫负责单位的名字。
这样的精细化,不仅便于管理、溯源,同时更实现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无缝衔接。
无缝隙,还表现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实现相关监督、相互评比的管理机制。
今年春天开始,由工、青、妇和城管部门联合组建的“门前三包”推进办成立,重塑标准、健全机制、强化考核、稳步推进。每月推进办将评选出1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街道办事处和1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差的街道办事处。不仅如此,每月每个区还要自主评选5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商家、50个最差的商家。所有结果,都在不同媒体上公示。推行仅仅3个月,“门前三包”履约率从80%上升到90%。
为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成都严格实行“日检查、周公示、月考评”制度、分片包干制度,认真落实网格单元责任。推行责任区管理制度,着力消除卫生死角和盲区,成都市治理办与市政府目督办联合发文,制定了中心城区治理环境“脏乱差”责任表,明确了公路、河道、铁路沿线、商品交易市场等环境治理的市级部门责任主体,初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此外,成都还坚持第三方测评。用第三方视角,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全域城乡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打分。而测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街面秩序、农贸市场、院落环境等诸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范畴。每季度,在成都主要媒体上公布测评结果。
从操作流程之间的衔接,到监管机制的明确,每个环节,成都都细心思量,精细考虑,使得各个环节之间无缝对接。一个密集的城市管理网络,让成都更加美好。
全区域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全区域的大战。
今年初,成都架构了一系列“提升实践”长效机制。为全方位提升环卫保洁标准,成都推出《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规范》,囊括道路冲洗除尘、城市家具清洁、公共厕所管理等24项环境卫生作业内容,其中包括24小时无缝隙环卫清扫保洁机制、白色垃圾快速消除机制、生活垃圾全时段循环不落地收运转运机制,全方位提升了成都的环卫保洁标准。困扰成都多时的深夜环境卫生保洁问题在制度下迎刃而解。而这份被誉为“白皮书”的规范,堪称成都环卫“金标准”。
《规范》还明确提出,要架构24小时无缝隙环卫清扫保洁制,实现夜间保洁全天候覆盖,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内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0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5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发现白色垃圾后,保洁人员要快速赶到现场,力争在15分钟内消除,让白色垃圾片刻之间消失。在此基础上,推出垃圾不落地运输制度。每天只要听到铃铛响,商家店铺就把打包好的垃圾直接拿出店铺,放到垃圾收运车上。作业收运责任单位与临街店铺签订定时收运协议,实施上门定时收运。
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成都市在中心城区实现垃圾100%无害处理的基础上,建设了覆盖全域成都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成为服务农村环境的重要平台。每天收运生活垃圾2500吨,惠及全市568万农村人口。
此外,成都市从2010年5月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现阶段,中心城区和农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按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四分类;散居农户按餐厨有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三分类。截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已有近百个试点单位,14个郊区(市)县233个乡镇1814个村(社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前段分类收集工作。
今年3月,彭州在全市首次推出了 “四方联动共治”模式,即综合城管、社区、商家、市民的四方力量,实现联动治理,架构出街面环境共同治理的管理格局。
作为三圈层,彭州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彭州计划把餐馆、茶铺、市场纳入城管“编外队伍”,建立街面环境共治体系。沿街店铺老板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大家按照承诺来进行经营活动,即不占用城市道路堆放物品及进行食品清理行为;在规定的三个时间段(早餐7∶00—9∶00、午餐11∶30—14∶00、晚餐17∶30—22∶00)可在规定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
管理者依据3个进餐高峰时间段划定特殊区域,允许店主将桌椅搬到人行道划定区域,在解决现实铺面店面较小的同时,让店家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试点一月,全新的疏堵结合方法,很快获得了沿街商铺店家的肯定。
“现在我们都很遵守规定的三个时间段,保证清洁卫生,真正实现‘门前三包\’。如今,卫生好了,道路整洁了,我们做生意也踏实了。”一老板如是说。
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城市乡村,不管城市所属圈层,成都的“大城市、细管理”无处不在,处处开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卢学民记者李丹)2月4日,春运客流进入节前高峰期,为确保服务到位,四川省各地交警采取措施全力保障安全畅通。4日,成都火车北站春运达高峰客流,日流量达20万人次左右。当天是火车北站区域实现“T”...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