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淼淼 文/图
【人物故事】
记者近日走进雅安市雨城区殡仪馆时,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几栋别墅式的建筑,优美的绿化环境,怎么看都不像印象中的殡仪馆。“很多丧属都反映,这里太像休闲的农家乐了。”殡仪馆馆长牟进伟笑着说,曾有外地游客误把这里当成了宾馆。
2002年牟进伟刚到殡仪馆工作时,用他的话形容,那就是“阴森恐怖”。殡仪馆1972年开始投入使用,占地只有9亩,由于雅安人口少、火化量低,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状态,多年来缺乏资金改造,场所狭小破旧且设备简陋。“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受损的殡仪馆被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及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这里得到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牟进伟引导记者参观了这所园林式的殡仪馆——宽敞明亮的业务大厅里,一边是办理手续的柜台,一边是出售丧葬用品的橱窗。步出大厅不远,是三个告别厅,最大的能容纳200多人,内设显示悼词的电子显示屏,还有遗体升降装置。“在改造前,告别仪式只能在露天坝举行。”
“这两台是新型捡灰炉,那台是平板炉,都很环保。”牟进伟指着火化间介绍。重建后的殡仪馆体现了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理念。
“10年前刚来殡仪馆上班时,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都不好。”回想起那段经历,牟进伟不禁摇了摇头。现在殡仪馆的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不仅环境优美,还增加了许多人性化服务,“丧属送别逝者时的悲伤情绪得到了抚慰。”
【采访手记】
多一分理解和尊重
雨城区殡仪馆现有工作人员10名,平均年龄在40多岁左右,人员流动性很小。记者得知,有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在找对象时,因家长的工作性质而遭到对方家庭“嫌弃”。眼下,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歧视殡葬工作者的现象,愿意从事殡葬工作的人也很少,尤其是年轻人。但愿随着殡仪馆软硬设施的改善,能让社会各界扭转观念,理解并尊重殡葬工作者。
【项目介绍】
雅安市雨城区殡仪馆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多年来单位环境差、设备陈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被纳入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福彩公益金150万元。项目新征土地20亩,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各种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火化设备环保,馆内绿化面积达到45%以上。
新闻推荐
□四川日报网蔡瑛近日,“廉租房”一词再度成为四川各市州网络问政的热词。四川日报网“网络问政”平台上也出现多条网友对廉租房申请条件及具体审批流程的询问。记者特意查询了四川21个市(州)地方政...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