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支火红的电烙铁
在纸上挥洒写意
笔尖流转间
烙画出新篇章
■ 本报记者 曹海峰
仅凭一支烙铁,陈毓强老人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色彩,让传承千年的烙画再放光彩。今年,对陈毓强来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两个心愿:“发展烙画”和“收徒传艺”。
烙铁化笔 缘于偶然
“说起烙画,还要从我工作的时候说起,非常偶然。”今年67岁的陈毓强退休前曾在市京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制作。2000年,在一次修理电视机时,爱人喊他吃午饭,他随手就将烙铁放在桌子上。饭后,他发现桌子上被烙铁烫出一道痕迹,宛若两只蜻蜓。“咦,烙铁还能用来画画哦!”这个意念从此在陈老的心头扎下了根。2001年3月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琢磨烙画。
随着对烙画的了解,陈老发现在画烙画的时候,因为线条粗细的需要,要用很多个烙铁头。这样既费电,又容易打断作画的思路。经过多次试验,陈老作出了一只适合作画的烙铁来。艺术技法的逐渐成熟,陈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陈派单笔烙画”,在作画时不换“笔”,保证线条“不断线”的同时,也保持了作画灵感的连贯性。
迄今为止,陈毓强已创作了数百幅作品,在备感自豪之余,他也有了几丝隐忧。“木板是最好的画材,但是一个线条画错,整块木板就全要丢掉,时间久了,用的木板多了不环保。”陈毓强说。“以前我就尝试过用纸作画,但是电烙铁通电后,温度高达五百多摄氏度,稍有不慎,就会将纸张烧穿。”经过反复尝试,今年5月,陈毓强终于可以用普通绘画纸作画,完全摒弃了木板。“用150克的纸画,效果最好!”陈毓强拿着自己用纸作的烙画说。
收徒传艺 传承烙画艺术
随着烙画技术的发展,陈老的名气大了,前来学艺的人络绎不绝。2008年,陈派单笔烙画在陈老的家乡雅安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陈老就想着收徒传艺,让“陈派单笔烙画”传承下去,但是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谈何容易。
“烙画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要继承单笔烙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继承人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这是基础。最重要的手上功夫要过硬,“手感”好,有灵感。前者是可以通过学习补充,但是后者却是全凭先天造化,是无形的。画画也是一种创新,如果只会描摹,那只能称之为匠人。”陈毓强说。
虽然陈老在攀枝花和雅安有几名学生,但是都不符合传承人的要求。今年8月28日,19岁的雅安男孩张鸿浩经过考察,终于得到了大师垂青,成了大师亲传弟子。“他是一名学美术的大二学生,各方面条件都适合。你看这是他刚开始使用烙铁写的字,扭扭捏捏。但是一个小时下来,前后判若两人。”陈毓强指着电脑中正在播放的收徒视频说。
在陈老的指导下,几天后,张鸿浩创作了自己的“烙画处女作”。“我每天都会花上三个多小时,向徒弟传授技艺。艺术没有高峰,相信他以后的成就会比我高。”
链接: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新闻推荐
□刘昌海四川大学老师安琰石发表一篇《用熊猫粪便滋养熊猫生态茶极品来传播生态汉字策划方案》的文章。安在文中称打算用熊猫粪便来养茶,稀品定价每斤219865元,极品每两2186元。(9月5日《华西都市...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