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记者,做过一期叫《余沟村的马向阳》的节目,讲述的是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一位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的事迹,没想到如今,我也成了千千万万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名山区红星镇延源村第一书记林男说。
林男和她的名字一样,一头短发,干练;一双帆布鞋,洒脱;一股闯劲,果断。
从村口到村委会,短短500米,十几位村民一见到林男,脸上都是笑容,话语中满是对她的尊敬。
“我是第一书记,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也不会辜负组织的期待,同时感谢人民的信任。我的扶贫路,无悔向前。”林男说。
林男(右)与詹肇郑(左)交谈
找准目标就一往无前
延源村对林男而言,并不陌生。她曾经在新闻采访中多次来到这里。
2018年6月,林男成为延源村的第一书记。“我这才敢说,真正认识了延源村。”林男说,延源村在前几任第一书记的努力下,顺利摘下了“贫困帽”,她要做的是,怎么为延源村找到一条长久的发展道路。
“很幸运,我们初步的探索有效果。”林男说。
用好“四不脱”,巩固、提升、再提高,扎扎实实让脱贫群众不再返贫。
延源村村口到村委会的这条路上,除了匆匆而过的行人外,常常能看到村民詹肇郑拿着扫把清扫枯枝烂叶的身影。
“这一段路,我要扫一天。”詹肇郑话语很轻,语速很慢。
“詹大哥患有肺气肿,每次清扫花的时间很长,但是清扫得很干净。”林男说,詹肇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公益性岗位,即使身体不太好,清扫速度也慢,但却细致。村民们都说,整洁的村道,他的功劳最大。
詹肇郑说话的同时,手里的动作没停:“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第一书记和村组干部的辛苦付出,如今,我们一家真正过上了好日子。”说完,詹肇郑会心一笑,扫把挥舞得更有劲了。
詹肇郑一家是延源村勤劳脱贫致富的代表之一。曾经,詹肇郑一家住在半山腰,房梁是用木头支撑的。2015年,詹肇郑一家在村委会附近建了新房,后来村上为詹肇郑一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元收入;詹肇郑的儿子通过农民夜校的培训,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外出务工;妻子用心管护着近4亩茶园,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涨到了10000元。
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四不脱”让生活刚有起色的詹肇郑一家吃下“定心丸”。“政策这么好,林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家一定要争气。”詹肇郑说,他要把村道扫得干干净净,以此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文化扶贫丰富内涵
扶贫不仅要扶智,还要扶志。志从何来?
“文化!”林男斩钉截铁地说。
说干就干,文化扶贫在延源村“火”了。
每年,延源村都会开展6次以上的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同时,引进绿风公益,组织全村儿童参与到绘画、手工、乐器、篮球、外出参观等活动中,丰富延源村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文化一点点地浸润,总会滋润心田。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打破了延源村的安宁。
林男和驻村工作队驻扎在村口,严把进出村通道。
一天早上,延源村5组脱贫户倪元华背着背篓向村口走去。“林书记,东西不多,但是你们一定要收。”倪元华放下背篓说完这句话便跑开了。林男追了上去,倪元华继续说:“这段时间,你们太辛苦了,这些都是不值钱的东西,一定要收下。”
倪元华的话让林男觉得,她所选择的是对的,她所坚持的是对的。
像这样暖心的事情经常在延源村发生。
2018年底,延源村被评为“全省文化扶贫示范村”。
“目前,延源村村民的‘钱袋子’或许比不上其他村的村民,但是,延源村的文化,延源村的内涵,一定会成为延源村大步迈向小康的助推器。”林男坚定地说。
王蜜
雅安日报记者胡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名公宣记者杨棕贤)近日,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百丈派出所巧用“枫桥经验”,化解了一起长达10年的矛盾纠纷。...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