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茶农在茶园里采茶。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一隅。飞水村村民享受猕猴桃丰收带来的喜悦。5月的名山阳光明媚,茶香四溢。一畦又一畦茶园紧密相连,层层叠叠的茶树波浪起伏。绿茶、油茶、黄金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广阔的万亩茶园里,三三两两的协力车来回穿梭,成为初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乡村振兴茶产业带逐步完善,让沿线不少农家乐、茶家乐生意兴隆,茶农腰包越来越鼓。近年来,名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富农,不断创新扶贫模式,着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42个贫困村已有24个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创新扶贫模式 农产品不愁“嫁”追肥、除草、修剪……5月21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五组村民张永祥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些可都是我的摇钱树,不能怠慢。”张永祥调侃。“做好猕猴桃春夏管理直接关系到猕猴桃之后是否能健康生长,这时候的管理可以说至关重要。”猕猴桃基地里,张永祥一边忙碌,一边给记者进行“科普”。张永祥说,以往他靠务农和在外打工为生,收入微薄。自从村里发展猕猴桃种植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合作社以及扶贫部门的帮扶下,他种植了6亩猕猴桃。去年,猕猴桃丰收季节,他收入6万多元。回想起去年猕猴桃订单“满天飞”的情景,张永祥笑得合不拢嘴。是的,去年飞水村猕猴桃网售第一天,就销售了2.5万公斤,订单突破12000单,交易额近50万元。在“互联网+扶贫”的模式下,这些毛茸茸、不起眼的猕猴桃成了飞水村村民的“致富果”。当“互联网+”与猕猴桃相遇,飞水村创造性构建起“互联网+猕猴桃产业扶贫体系”。这是当地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托优质土壤、优良气候和高山生态等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为村民铺设的一条脱贫增收致富路。“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猕猴桃能销往全国各地。”飞水村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世忠说,目前,名建合作社的成员已有200余户,猕猴桃种植面积2000余亩,社员每年收入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昔日的贫困户也早已脱掉“穷皮”,走上了致富“快车道”。此外,蒙顶山茶、马岭镇的脆红李,前进乡的有机大棚蔬菜等农副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均成了“不愁嫁的姑娘”。近年来,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互联网+平台+扶贫”“互联网+创业+扶贫”“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建立起茶叶溯源体系、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和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建成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探索推行“猕猴桃绿色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式扶贫。茶旅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车位难求、游客饱和、茶家乐爆满……每逢节假日期间,蒙顶山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蒙顶山旅游公路沿线,车辆鱼贯而入,农家乐、茶家乐人头攒动;景区多个停车场,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有序停放;景区内,处处热闹无比,火爆异常。依托蒙顶山景区,昔日的贫困村——蒙阳镇蒙山村借机发展起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赚得盆满钵满。而这,仅是名山区茶旅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靠茶吃茶。近年来,名山区按照“茶为引擎、激活资源、吸附资本、撬动全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名山区大力推进“1+7+N”多元化产业带建设,为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拓宽渠道。突出“1”条生态茶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带主轴,围绕进一步优化沿线茶家乐、民宿等布局,完成新店镇至建山乡旅游小环线10公里提升改造和32公里茶园绿道绿化美化;围绕扩面投资3700万元打造婚纱摄影走廊和垂钓之乡、投资5600万元打造中峰至百丈12公里精品旅游小环线和龙滩子茶乡综合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辐射带动沿线蒙山、沙河、瓦子等贫困村和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培育“N”条特色产业走廊,建山——城东猕猴桃产业走廊、百丈——红星家禽家畜养殖产业走廊、马岭——前进脆红李产业走廊等建设正稳步推进。同时,大力推进茶业转型升级,在持续推动蒙顶山茶基地联盟、品牌联盟、企业联盟三大联盟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西南第一的茶叶基因库——中峰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唯一的茶叶商品“定价中心”——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全国唯一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等优势,深入推进茶业由农业资源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康养资源、平台资源、招商资源转化。如今,一条文化与旅游相促进、生态与产业相融合的脱贫致富路在名山越走越宽,越走越畅。雅安日报记者 蒋阳阳
夏日里茶农在茶园里采茶。
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一隅。
飞水村村民享受猕猴桃丰收带来的喜悦。
5月的名山阳光明媚,茶香四溢。一畦又一畦茶园紧密相连,层层叠叠的茶树波浪起伏。
绿茶、油茶、黄金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广阔的万亩茶园里,三三两两的协力车来回穿梭,成为初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村振兴茶产业带逐步完善,让沿线不少农家乐、茶家乐生意兴隆,茶农腰包越来越鼓。
近年来,名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富农,不断创新扶贫模式,着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42个贫困村已有24个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
创新扶贫模式 农产品不愁“嫁”
追肥、除草、修剪……5月21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五组村民张永祥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些可都是我的摇钱树,不能怠慢。”张永祥调侃。
“做好猕猴桃春夏管理直接关系到猕猴桃之后是否能健康生长,这时候的管理可以说至关重要。”猕猴桃基地里,张永祥一边忙碌,一边给记者进行“科普”。
张永祥说,以往他靠务农和在外打工为生,收入微薄。自从村里发展猕猴桃种植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合作社以及扶贫部门的帮扶下,他种植了6亩猕猴桃。去年,猕猴桃丰收季节,他收入6万多元。
回想起去年猕猴桃订单“满天飞”的情景,张永祥笑得合不拢嘴。
是的,去年飞水村猕猴桃网售第一天,就销售了2.5万公斤,订单突破12000单,交易额近50万元。在“互联网+扶贫”的模式下,这些毛茸茸、不起眼的猕猴桃成了飞水村村民的“致富果”。
当“互联网+”与猕猴桃相遇,飞水村创造性构建起“互联网+猕猴桃产业扶贫体系”。
这是当地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托优质土壤、优良气候和高山生态等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为村民铺设的一条脱贫增收致富路。
“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猕猴桃能销往全国各地。”飞水村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世忠说,目前,名建合作社的成员已有200余户,猕猴桃种植面积2000余亩,社员每年收入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昔日的贫困户也早已脱掉“穷皮”,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此外,蒙顶山茶、马岭镇的脆红李,前进乡的有机大棚蔬菜等农副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均成了“不愁嫁的姑娘”。
近年来,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互联网+平台+扶贫”“互联网+创业+扶贫”“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建立起茶叶溯源体系、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和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建成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探索推行“猕猴桃绿色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式扶贫。
茶旅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车位难求、游客饱和、茶家乐爆满……每逢节假日期间,蒙顶山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蒙顶山旅游公路沿线,车辆鱼贯而入,农家乐、茶家乐人头攒动;景区多个停车场,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有序停放;景区内,处处热闹无比,火爆异常。
依托蒙顶山景区,昔日的贫困村——蒙阳镇蒙山村借机发展起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赚得盆满钵满。
而这,仅是名山区茶旅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靠茶吃茶。近年来,名山区按照“茶为引擎、激活资源、吸附资本、撬动全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名山区大力推进“1+7+N”多元化产业带建设,为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拓宽渠道。突出“1”条生态茶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带主轴,围绕进一步优化沿线茶家乐、民宿等布局,完成新店镇至建山乡旅游小环线10公里提升改造和32公里茶园绿道绿化美化;围绕扩面投资3700万元打造婚纱摄影走廊和垂钓之乡、投资5600万元打造中峰至百丈12公里精品旅游小环线和龙滩子茶乡综合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辐射带动沿线蒙山、沙河、瓦子等贫困村和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培育“N”条特色产业走廊,建山——城东猕猴桃产业走廊、百丈——红星家禽家畜养殖产业走廊、马岭——前进脆红李产业走廊等建设正稳步推进。
同时,大力推进茶业转型升级,在持续推动蒙顶山茶基地联盟、品牌联盟、企业联盟三大联盟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西南第一的茶叶基因库——中峰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唯一的茶叶商品“定价中心”——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全国唯一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等优势,深入推进茶业由农业资源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康养资源、平台资源、招商资源转化。
如今,一条文化与旅游相促进、生态与产业相融合的脱贫致富路在名山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雅安日报记者 蒋阳阳
新闻推荐
雅安市2个中国传统村落被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传统村落——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一隅雅安日报讯近日,住建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盘古如何开天地 读《茅盾讲中国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