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名山区第一背蒙顶山茶上市,收购商、游客云集牛碾坪茶园雅安日报记者郝立艺摄2017年,名山区成功跻身四川8个全国农村农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区)之一,被农业部认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重大农村改革任务年度推进示范县(市、区)。这张傲人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套怎样的发展路子?记者从市委农工委了解到,近年来,名山区不断深耕改革促发展,激活农村新动能,改造提升该区精品旅游小环线,连通茶业发展东西两大产业带,按“1+6+N”空间布局推进的全域旅游进一步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法和经验在全省被推广。以茶为媒激发“三农”发展新动能近日,名山区阳光明媚,气温回升,茶树发芽,蒙顶山春茶全面上市。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畅游茶园,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来自福建、浙江、河南的茶商,云集名山区茶马古城,抢购春茶。名山区享有“世界茶源·中国茶都”的美誉,全区茶园面积35.2万亩,综合产值58亿元。蒙顶山茶品牌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位列四强,品牌价值达26.66亿元。茶叶产值不断提升,名山区也因茶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如今,名山区完成了连接蒙顶山(禅茶之乡)——红草坪(骑游茶乡)——牛碾坪(科普茶乡)长达40多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建设。该绿道将名山区西北部的生态茶园、多彩林盘、湿地湖泊、浅丘山地等自然景观和茶庄果园、民居庙宇、新村公园、文化节点等连接起来,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品知体验、茶旅互融于一体的茶旅路线。茶产业综合发展,更是撬动了山区脱贫攻坚的枷锁。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村民高明秋在2016年就摘下了“贫困帽”,靠着家里6亩茶园,全年增收2万余元。“我们不仅种茶叶,还搞旅游接待,生活越过越好。”高明秋兴奋地说着生活的变化。沙河村是“百里茶廊”沿线一个贫困村,自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猕猴桃种植以及乡村旅游等,让不少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沙河村现有茶园2772亩,全村产业发展以茶叶种植为主,由于邻近红草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沙河村还将依托该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致富。随着“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行动逐步深入,“百里茶廊”沿线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促进了蒙顶山茶品牌价值提升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紧抓改革主线营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层层衔接的要素保障,促使名山区“三农”改革的活力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跑“三农”。2017年,根据名山区茶产业一业独大的实际,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先后出台《名山区茶产业生态经济走廊提质扩面工作方案》《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名山区茶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名山区茶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十八条措施》,深入推进茶产业经济走廊和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依托优势、塑造特色;突出休闲,享受自然;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休闲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茶旅融合新思路,名山全面推进茶业转型升级,拓展“三农”发展新天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营造发展休闲农业浓厚氛围,抓好示范试点,用“隔壁子(邻居)”发展效果,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并通过龙头企业、新型社会服务组织,把农民连接起来,号召鼓励农民成为休闲农业参与主体,实现共建共享;坚持依托优势、打造特色,围绕蒙顶山深厚的茶文化优势和茶山伴青山、茶园如茶海产业优势,以35.2万亩优质生态茶园为美景,打造“茶中有花、花在茶中、梯次开放、四季辉映”的花香茶海,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坚持突出休闲、享受自然,紧紧围绕茶产业生产过程,注入休闲农业的元素,营造古朴自然的农民劳动场景、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让农村成为人们享受自然的天堂。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名山区财政投入农业农村资金达2.9亿元。名山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成“西南最大的茶叶基因库,四川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场”,引进茶树良种230余个,收集种植茶树资源2500余个,选育省级以上良种14个;“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茶叶科学研究所”科研体系正在形成;全面实施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巩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7.1万亩;投资1.3亿元以农业综合体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产值增长率达11.5%,加工业产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长达20%。幸福美丽新村梯次推进。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坚持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修复、旧村落改造提升、新村建设并重,着力打造体现耕读文明、田园风光、地域特色、乡村情趣、民俗风情的幸福美丽新村,建成区级幸福美丽新村127个,区级“四好村”108个。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学习技术重点、形成好风气目标”“农民夜校”有声有色,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坚持“茶业富区”思路,走好“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之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农民增收“天花板”效应,农民仅茶业综合收入增收就达20%,实现农民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稳定增长。雅安日报记者杨瑞
3月2日,名山区第一背蒙顶山茶上市,收购商、游客云集
牛碾坪茶园雅安日报记者郝立艺摄
2017年,名山区成功跻身四川8个全国农村农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区)之一,被农业部认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重大农村改革任务年度推进示范县(市、区)。
这张傲人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套怎样的发展路子?
记者从市委农工委了解到,近年来,名山区不断深耕改革促发展,激活农村新动能,改造提升该区精品旅游小环线,连通茶业发展东西两大产业带,按“1+6+N”空间布局推进的全域旅游进一步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法和经验在全省被推广。
以茶为媒
激发“三农”发展新动能
近日,名山区阳光明媚,气温回升,茶树发芽,蒙顶山春茶全面上市。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畅游茶园,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来自福建、浙江、河南的茶商,云集名山区茶马古城,抢购春茶。
名山区享有“世界茶源·中国茶都”的美誉,全区茶园面积35.2万亩,综合产值58亿元。蒙顶山茶品牌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位列四强,品牌价值达26.66亿元。
茶叶产值不断提升,名山区也因茶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如今,名山区完成了连接蒙顶山(禅茶之乡)——红草坪(骑游茶乡)——牛碾坪(科普茶乡)长达40多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建设。该绿道将名山区西北部的生态茶园、多彩林盘、湿地湖泊、浅丘山地等自然景观和茶庄果园、民居庙宇、新村公园、文化节点等连接起来,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品知体验、茶旅互融于一体的茶旅路线。
茶产业综合发展,更是撬动了山区脱贫攻坚的枷锁。
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村民高明秋在2016年就摘下了“贫困帽”,靠着家里6亩茶园,全年增收2万余元。
“我们不仅种茶叶,还搞旅游接待,生活越过越好。”高明秋兴奋地说着生活的变化。沙河村是“百里茶廊”沿线一个贫困村,自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猕猴桃种植以及乡村旅游等,让不少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沙河村现有茶园2772亩,全村产业发展以茶叶种植为主,由于邻近红草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沙河村还将依托该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致富。
随着“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行动逐步深入,“百里茶廊”沿线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促进了蒙顶山茶品牌价值提升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紧抓改革主线
营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层层衔接的要素保障,促使名山区“三农”改革的活力增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跑“三农”。2017年,根据名山区茶产业一业独大的实际,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先后出台《名山区茶产业生态经济走廊提质扩面工作方案》《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名山区茶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名山区茶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十八条措施》,深入推进茶产业经济走廊和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依托优势、塑造特色;突出休闲,享受自然;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休闲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茶旅融合新思路,名山全面推进茶业转型升级,拓展“三农”发展新天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营造发展休闲农业浓厚氛围,抓好示范试点,用“隔壁子(邻居)”发展效果,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并通过龙头企业、新型社会服务组织,把农民连接起来,号召鼓励农民成为休闲农业参与主体,实现共建共享;坚持依托优势、打造特色,围绕蒙顶山深厚的茶文化优势和茶山伴青山、茶园如茶海产业优势,以35.2万亩优质生态茶园为美景,打造“茶中有花、花在茶中、梯次开放、四季辉映”的花香茶海,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坚持突出休闲、享受自然,紧紧围绕茶产业生产过程,注入休闲农业的元素,营造古朴自然的农民劳动场景、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让农村成为人们享受自然的天堂。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名山区财政投入农业农村资金达2.9亿元。
名山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成“西南最大的茶叶基因库,四川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场”,引进茶树良种230余个,收集种植茶树资源2500余个,选育省级以上良种14个;“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茶叶科学研究所”科研体系正在形成;全面实施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巩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7.1万亩;投资1.3亿元以农业综合体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产值增长率达11.5%,加工业产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长达20%。
幸福美丽新村梯次推进。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坚持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修复、旧村落改造提升、新村建设并重,着力打造体现耕读文明、田园风光、地域特色、乡村情趣、民俗风情的幸福美丽新村,建成区级幸福美丽新村127个,区级“四好村”108个。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学习技术重点、形成好风气目标”“农民夜校”有声有色,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坚持“茶业富区”思路,走好“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之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农民增收“天花板”效应,农民仅茶业综合收入增收就达20%,实现农民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雅安日报记者杨瑞
新闻推荐
文艺联欢庆新春
2月16日,名山区“群众大舞台”2018新春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在吴理真广场举行,为群众营造新春节日氛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手绢舞《开门红》拉开群众大舞台的帷幕,快板情景剧《扶贫攻坚谱新...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
盘古如何开天地 读《茅盾讲中国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