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利用畜禽粪污自流灌溉系统实现沼液还田。
走进名山区,犹如走进了一幅画,生态茶园、湿地湖泊、浅丘山地等自然景观应接不暇;茶庄果园、新村公园、文化节点等依次铺陈开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个绿美茶乡,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业,是农村除茶产业之外的第二支柱产业。
名山区是如何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的?
我们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找到了答案。结合2016—2017年度《雅安市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该区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为切入点,走“猪—沼—茶(果)”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畜禽粪污在茶叶种植中的综合利用,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变废为宝
美了乡村富了民
“养猪场有200多头猪,但村里一点异味都没有,更谈不上带来污染。”说这话时,名山区新店镇安桥村村民王志虎一脸欣慰。
王志虎做了一辈子农民,在他的观念中,生猪养殖是一项污染严重的项目,2016年,安桥村计划建大规模养猪场,他非常担忧。可是,养猪场投产一年,他的担忧变成了欣慰,又从欣慰变成了喜悦。
欣慰的是,养猪场的200多头猪并没有为村上带来异味、污染物;喜悦的是,养猪场所产生的粪便,降解成了有机肥,免费提供给茶农使用。
养猪场建在安桥村6组。该养猪场修建了畜禽粪肥污公共储粪池、消纳池、沼气池,安装了畜禽粪污自流灌溉系统。
养猪场以下的山坡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茶树,一条条直径10厘米左右的黑色输送管道,从养猪场牵出,由上而下铺排至茶园中。养猪场粪便降解后的有机肥,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至田间,茶农只需要拧开阀门就可自取。
“和用自来水一样方便。”王志虎说,通常一头猪一年要产生0.6吨粪便,养殖场200多头生猪,产生的有机肥满足了安桥村300多亩茶园的基本需求,为茶农节省了开支。
“环保设施由政府投资,企业按要求履行环保责任。”养猪场负责人詹成意介绍,安桥村处在可发展生猪养殖的范围内,在养猪场开建之前,政府已经提前建设了部分环保基础设施。
申报建设养猪场后,政府帮助企业修建配套治污设施;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了环保培训;经营过程中,环境保护防污治理受到外界监督。
在政府的引导下,詹成意为生猪购买了保险,猪场出现病死猪,有专业机构收集,再进行无害化处理,而保险的赔付,降低了损失。
一年多来,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促使安桥村在茶叶产业、生猪饲养、生态环境等方面收效显著。
实践PPP模式
助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种植养殖循环利用的成效,不单单在安桥村。
按照2016——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目标,名山区在新店镇安桥村、廖场乡藕塘村、车岭镇金刚村修建500立方米公共贮粪池2口,配套沼液自流灌溉系统,可自流灌溉茶园600亩以上。
新店、红星、中峰、建山、万古等5个乡镇修建公共储粪池和沼液自流灌溉管网系统6处;红岩、双河、红星、解放依托生猪规模养殖场修建集中供气工程4处,为养殖场周边农户提供安全清洁的沼气能源,沼液沼渣则还田利用,有效处理规模养猪场的粪污。
此外,政府鼓励养殖户为能繁母猪和育肥猪购买保险,病死猪由专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并根据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入保协议和猪只体重对养殖农户作适当补偿,防止养殖户随意丢弃病死猪,造成环境污染。
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名山区“采取PPP模式,抓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示范”这一措施密不可分——整合利用政府资金,实现购买服务;利用政府资金或项目资金,通过政府公开采购服务。
通过整合利用政府资金,对建设畜禽粪肥污公共储粪池、消纳池、沼气池、畜禽粪污自流灌溉系统、购置抽施粪车等畜禽粪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额或部分补贴;利用政府资金或项目资金,通过政府公开采购服务,对每亩施用畜禽粪污作为有机肥进行补贴,由此推进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
与此同时,该区出台了详细的政策,规划养殖区域,规范养殖行为。
“名山区的示范性实践,将在雅安市进一步推广。”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建设在名山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加大对名山区模式的推广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雅安日报记者杨瑞
新闻推荐
2004年9月,中国茶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到雅安考察茶产业发展,当蒙顶山下的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出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叹:“想不到在中国西部,还有这么好的茶园!”好...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