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建
7月16日,在雅安市名山区城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主体工程、土方回填、沿线绿化等建设正有序推进。
“有攀枝花专家过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进快多了。”名山区质检站站长舒希成告诉记者:“灾后重建点太多了,有了他们的加入,充实了我们整个灾后重建技术团队。”
舒希成口中的专家,是去年9月22日到达名山的陈绍明、谭建珍、张成、龙华巍、徐铧等组成的首批攀枝花援建技术支持小组。
离开工程现场,记者来到技术支持小组各成员的办公地点。在陈绍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工作笔记,上面详细记录了陈绍明到名山以来开展工作的情况。“从这页开始,就是这次督查工作的笔记。”陈绍明一边整理,一边介绍:“这是暖冬行动的一些情况。”
按照工作安排,陈绍明负责对茅河乡、廖场乡、联江乡和百丈镇“暖冬行动”开展情况的督查。“我们主要通过‘三看\’‘四查\’的方式进行督查,就是看台账、看档案、看实地与查措施、查安全、查重建、查生产生活相结合。来了这边,也不觉得有多累,反正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陈绍明笑着说。
谭建珍和龙华巍坐在各自办公桌前,一边翻看手中资料,一边在电脑前忙碌着。“其他几个人今天下乡去指导民房重建工作,估计要明后天才回来。”放下鼠标,龙华巍告诉记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到名山已经快一年了,说我们是半个名山人也不为过。”陈绍明说,按照攀枝花市对口援建名山的工作部署,首批援建技术支持小组的5名成员被安排在了名山区住建局工作。
“考虑到每个人的专业不同,我们的分工也不同。”陈绍明介绍,谭建珍主要协助工程投资控制和造价预决算方面的工作;张成、龙华巍主要协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徐铧主要协助规划、项目方案的前置审查;自己则主要协助村镇灾后恢复重建的工程技术指导。因为分工明确,近一年来,他们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陈绍明说,自从技术小组承担协助指导农房重建任务以来,他们都会定期和不定期对在建项目、灾后重建的17个聚居点以及部分散户建设点进行巡视检查,发现不符合设计和抗震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现场就进行纠正并提供指导。技术小组的扎实工作,不仅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也加快了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度。
从陌生到熟悉,如今,陈绍明和同事们已经把名山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坚守各自的岗位,全力推进名山灾后重建工作。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庄祥贵李洋文/图深秋,蒙顶山茶香飘茶马古道,夹金山的红叶层林尽染。千里特色产业走廊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农家乐、新民居、田间地头,农民话着致富经,清风雅雨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大...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