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雅安 今日名山 今日荥经 今日汉源 今日石棉 今日天全 今日芦山 今日宝兴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今日芦山 > 正文

两年初见成效 十年重构生态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0-11-20 06:39   https://www.yybnet.net/

杜军

宋昭彬

刘飞

10月27日,四川省在芦山县境内大川河河段放流川陕哲罗鲑。 程强 摄

杜军讲解珍稀鱼类特征。 实习记者 唐小未 摄

扫码观看川农报《长江鱼儿正是回家时》全媒体专题报道

长江鱼儿正是回家时系列报道

□统筹 本报记者 邓嗣华 杨勇

□撰文 实习记者 唐小未 杜铠兵

本报昨日报道《川陕哲罗鲑,我们送你回家》引发极大关注。川陕哲罗鲑是长江上游珍稀类代表性旗舰物种,关注川陕哲罗鲑,对观察四川境内长江流域鱼类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独一无二的参照价值。

在这条鱼的背后,是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省内230余种鱼类及其生态系统展开的保护行动,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0余种。

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态河流,保护长江,刻不容缓。根据中央部署,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从2020年1月起全面开始10年禁捕。

四川禁捕退捕涉及省内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退捕水域分布18个市(州) 115个县(市、区)。今年9月实现16480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标志着四川全面完成长江流域退捕任务。

禁捕期间,如何更好促进四川渔业资源恢复,助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恢复?10年禁捕后,将对四川渔业资源恢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生生物系统建设产生哪些影响?本报特别邀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宋昭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飞进行访谈。

10年禁捕,加速鱼类多样性恢复

重构健康水生生态系统

记者:四川长江流域禁捕惠及的渔业资源有哪些?这些渔业资源的恢复将带来哪些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

杜军: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丰富。省内有鱼类230余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10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0种,四川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45种,四川渔业资源的珍稀程度和经济价值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四川高度重视长江生态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各地渔政管理部门也做得比较规范到位,对捕鱼船只、网具、作业人数、作业时段等都有要求。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遇到有人打“擦边球”。比如规定一条船只能用三张网、网眼3厘米以上,但仍有渔民用四张网、网眼2厘米;比如规定保护区、重要栖息地不准捕捞,但有人会钻空子在这些区域旁边捕捞。可以说,在禁捕之前存在过度捕捞的现象。

全面禁捕是对整个渔业资源保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如果没有国家推进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前提,比如水质被污染了,环境被破坏了,光禁渔还是很难。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现在提出长江流域10年禁渔,时机很好。沿江沿河的节能减排、污水处理改善了水质,生态环境好了,再加上禁捕,鱼也有了,整个生态系统都在变化,有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繁衍。

所以禁渔让所有的渔业资源都受益,珍稀鱼类就更不用说了。

反过来,渔业资源的恢复也会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水生生态系统多样性、水生生物多样性和鱼类多样性的恢复。

同时,从经济角度来看,规定10年禁渔期,并不是说永久禁渔。如果渔业资源恢复得很好,也许10年或者15年之后,就可以科学制定捕捞计划,将捕捞强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破坏渔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所有养殖鱼类都来源于江河野生,经人工驯养选育形成。从基因角度来看,人工繁殖品种性能不断退化,要持续收集江河原种作为亲本,来补充提高养殖品种的优质,提高种质资源的水平。

宋昭彬:长江流域禁捕,首先是对一些珍稀濒危渔业资源恢复的帮助。目前长江流域很多濒危鱼类物种处于很危险的状态,比如白鲟,基本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

其次是对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恢复有很大帮助。近年来一些经济鱼类的种群越来越小,生长规格也越来越小,体现在渔业活动上就是产量下降很严重,捕到的鱼个头越来越小。

再次就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修复。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水生哺乳动物以及水鸟等物种的食物来源,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通过长江禁渔,小型鱼类繁殖能力强、周期短,将在短时间呈现较好恢复效果,帮助食物链上端的种群恢复。

禁捕后,科考监测很重要

自然恢复为主,辅助必要的人工干预

记者:从水生动物种群繁衍的科学认识来看,禁捕后,有关渔业资源的恢复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性特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杜军:禁捕最多两年就可初见成效,这是依据渔业资源的性成熟周期而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长江里鱼的性成熟周期不同,有的短,有的长。长的要七年八年,中型鱼类一般要四五年,小型鱼类比较短,只需一两年。所以,一些小型鱼类在禁捕一两年后就能快速繁殖。这些鱼爆发出来之后,能净化水体,吃掉一些浮游动植物,对水里面能量的吸收起到很大作用,又为中大型鱼类提供饵料。在这个过程中,食物链会慢慢恢复建立起来。

为什么又需要10年禁渔期呢?因为经历10年之期,水生生物系统就构建得差不多了,天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就建立起来了。

刚才说到,由于不同鱼的性成熟周期不同,那么依据不同鱼类的实际情况,肯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最重要的就是搞好科考监测,看两年三年之后,渔业资源出现了什么变化,四年五年之后又出来了什么变化。对有些性成熟周期长的鱼,八年十年之后再监测,就知道禁渔效果了。

科考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野生种群构建、食物链建设不是很完善,就可人为去干预补充、调整优化,去助推它很好繁衍恢复,重构水生生态系统。比如增殖放流,也许某种鱼在这个区域消失很多年了,但是人工种群有,通过增殖放流,人工辅助其很好恢复。这就是人工向好干预的一种体现。

宋昭彬:禁捕以后,一些繁殖能力强的、周期短的、资源基础较好的小型鱼类将在短时间呈现出较好的恢复效果。普通鱼类一代鱼的周期一般在3至4年,10年禁捕,可以让部分鱼类得到二三个代的恢复。

对于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比如鲟鱼等鱼类,一代的恢复周期可能就长达一二十年,因此10年禁渔只是整个长江渔业资源恢复的一环,还需要持续跟进。

需要注意的是,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应该以自然恢复为主,并辅助必要的人工干预,比如增殖放流、种群调控等措施。

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放流鱼苗的跟踪,加强对种群恢复情况的监测,形成渔业资源监测体系。单一鱼类的生存状态如何?渔业资源恢复到何种程度?10年之后是否需要继续禁渔?这些问题的判断都依赖于监测数据的反馈。

建议加强对渔业资源恢复情况的监测,建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最新数据,为人工干预提供参考。加强规范增殖放流、放生等活动的监管,提倡科学的放生活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

加强禁渔和保护渔业资源的宣传,帮助渔民、百姓加深对禁渔政策的理解,转变不健康非可持续的观念;加强渔业知识的普及,如在一些垂钓区设置展板,加强对休闲垂钓活动的管理,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长江渔业资源科研支持力度,对珍稀鱼类加强保护,对经济鱼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禁渔令下,持证垂钓

遇到珍稀保护鱼类要“留情”

记者:如何看待休闲垂钓对四川长江流城渔业资源的影响?

杜军:我是搞水产科研的,从个人角度来看,要搞禁渔就应该将垂钓一起禁止。只不过实施难度很大,不可能实现。所以垂钓要注意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敏感区,比如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鱼类重要栖息地、繁殖场所,这些区域绝对禁止垂钓;另一个就是敏感期,也就是鱼类繁殖时期。因为这个时候钓的鱼,可能怀卵产子,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大一点的有上百万的怀卵量。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区域和时间管理好。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规定要实施“持证垂钓”,一人最多允许使用一竿、一钩。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商业行为,纯属个人爱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钓点经济鱼类,既满足个人爱好,又把水里面的能量带走一点,这是没问题的。

如果是商业行为,不提倡。实际上,各种鱼、水生生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果因为鱼的经济价值高而过度捕捞,忽视了其在食物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整个食物链都受影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就被破坏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宣传工作,培养公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自觉性。长江里面的鱼,有常规的小型经济鱼类,有珍稀的保护鱼类,垂钓的时候难免钓到珍稀特有物种,一不小心钓到后就要毫不犹豫放回去。

切记,不要把珍稀鱼类钓走,尤其是很多花了大价钱培育很多年的,像你们报道的川陕哲罗鲑。我们跟踪研究了10多年,要获取野外亲鱼非常艰难,到今年增殖放流了60尾,虽然量很少,但是好的开端。如果放下去没几天就捞起来了,会造成重大损失。

宋昭彬:垂钓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健康的运动。我认为不以生产为目的的可控的垂钓活动对于渔业资源没有太大威胁,但重点在于加强对垂钓活动的管理,以及加强物种保护意识的树立和全民渔业知识的普及。

要加强休闲垂钓管理,划定允许垂钓区域,严格限定钓具、钓法、钓饵,提倡“一人一竿“,采取规范渔获物的品种、数量、规格等措施,将垂钓行为纳入渔政日常执法管理范畴,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探索实行持证垂钓管理制度,引导公众有序规范参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垂钓活动。

赤水河试点成功

为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提供经验与信心

记者:赤水河作为长江流域10年禁捕先行试点,目前渔业资源恢复情况如何?

刘飞: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以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典型江段设置固定监测样点,对赤水河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测与评估。监测结果表明,经过近4年休养生息,总体看来,赤水河禁渔初见成效且符合预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鱼类物种数量增加,鳗鲡、鲈鲤、细鳞鲴、异鳔鳅鮀等部分消失多年的鱼类在赤水河重新出现,说明鱼类多样性水平在稳步提升;

二是珍稀鱼类资源逐步恢复,长江鲟和胭脂鱼两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采集数量明显增加。像长江鲟,以前1年都看不到一尾,现在1年可以看到20尾,2020年秋季更是采集到了上百尾;

三是鱼类资源量明显增加,单船监测捕捞量从以前每天10斤左右,增长到现在二三十斤。

记者:我们如何认识禁渔的意义?对10年禁渔期后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恢复,你如何展望?

刘飞: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等可以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

赤水河鱼类多样性升高、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恢复,说明水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好转。这些持续向好的变化,为长江流域全面禁渔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础。

长江流域10年禁渔持续下来,长江鱼类资源应该会明显恢复。长江流域四大家鱼等主要鱼类的性成熟年龄均为3至4龄,经过2-3个代的繁衍,能够有效延缓甚至扭转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衰退的趋势。

同时,这些野生鱼类将成为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很多养殖品种,在几代之后生长性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必须从野外获取样本来改良性状。如果不保护好野生鱼,将来可能吃不到鱼。

记者:赤水河流域禁捕试点,有哪些实践和措施值得长江流域禁渔借鉴?又有何建议?

刘飞:2005年4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包括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源头支流、向家坝下横江口至重庆马桑溪的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及部分支流河口区河段,保护对象为白鲟、长江鲟和胭脂鱼3种珍稀鱼类以及其它66种特有鱼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但由于保护区建立之后,商业捕捞仍在延续,再加上水电站开发等原因影响,保护效果不是很理想。

全面禁渔以来,商业捕捞被取缔,但非法捕捞时有发生。有关方面目前已加大了打击力度,还在制度设计上增加了生态损失赔偿。只有全面杜绝非法捕捞,才能巩固并扩大禁渔效果。

另外,要做好长江禁捕宣传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最近,长江流域各省正在开展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小水电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大坝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引水式使得河流大面积脱水,鱼类栖息地被迫压缩。目前,云南省已把赤水河源头段的17座小水电站都拆掉了,河流连通性恢复了,可以保证鱼类交流。贵州省也计划5年之内把赤水河流域200多座小水电站都拆掉。四川也启动了这方面的工作,推进小水电站拆除和生态修复。

同时,要加强重要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赤水河河口江段历史上就是长江鲟和胭脂鱼幼鱼的重要栖息地和索饵场。我们的监测也表明,全面禁渔以来赤水河河口江段长江鲟和胭脂鱼的种群规模明显增加,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闻推荐

身份信息不对买不了保险 户籍民警贴心服务快速解决

“医疗保险去年买了,今年为什么就买不了?”11月12日,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7组村民苟某在太平镇政府办理医疗保险时发现不...

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两年初见成效 十年重构生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