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次上雅安周公山搭建“千里眼”,有效监测预报川西灾害性天气 2018年6月6日,雅安市周公山顶,夜色中的多普勒雷达。
吕明在多普勒雷达罩内进行维护检修工作。
周围风景如画,吕明却没有时间欣赏。
对多普勒雷达进行实时监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摄影报道
“近期将发生雷电活动,并伴有强降水和大风,个别地方有冰雹,请注意!”夏季来临,手机用户会收到这样的短信提醒。除了头顶的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功不可没。
周公山被雅安人称为晴雨表,“顶雾有雨,雾散天晴”。在周公山深处,有一个隐秘气象雷达站,为瞬息万变的天气提供精准的防灾减灾信息。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深山,探访这里的气象雷达站。
雷达技术保障工程师吕明和团队默默守护在这里,有时一待就是半个月,靠方便面和矿泉水充饥,他们被称为“雷达医生”。
为了气象“千里眼”他80多次上周公山
6月5日,雨过天晴,从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顶望去,青衣江、周公河穿城而过,远处群山起伏,瓦屋山、贡嘎山、田海子山高耸入云。
驱车来到周公山顶,吕明说,这已是自己第80多次上山。山上每一条岔路、每一个弯道,都烂熟于心。身为雅安市气象局雷达技术保障工程师,吕明来完成每周例行的雷达维护检修工作。
2014年,当雷达站最终选址周公山顶时,作为“老雅安”的吕明就和周公山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公路只通到半山林场,剩下的山路只能顺着石梯徒步走两个多小时。”在他徒步上山10多次之后,通往山顶的公路才修通。
作为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项目,雅安市首个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于今年2月竣工。
安装雷达精细的技术活
2017年8月,吕明和团队开始安装雷达,第一步是要将雷达拆解运上山。
“山路狭窄,每次押送器材上山都小心翼翼。在狭窄的弯道上,只能下车指挥车辆通过。”吕明回忆说,海拔1700多米的周公山,山顶冬季积雪最厚达30多厘米,路面暗藏冰凌,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危险,让人提心吊胆,“山区公路仅能容一车通过,而且经常打滑”。
但最困难的还是安装。雷达设备有一个直径8.6米的雷达外罩,要通过塔吊一点点吊装到塔顶。山上气候多变,时而大雾弥漫,时而狂风阵阵,设备在风中被吹得不断摇晃。“虽然每人都有对讲机,但大雾一来,几米范围内都看不清楚。”为确保安全,吕明和他的团队只能等待合适的时间。“往往等上一天,也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窗口可以完成吊装。”
和厂家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学习,对照说明书钻研,经过不懈努力,吕明和技术团队终于在4个月后完成安装调试。山上没有住宿条件,吕明有时会在山上工棚待半个月,每天以方便面和矿泉水充饥。最艰苦的冬季,山上唯一的水源结冰,用水只有凿冰加热取水。“别说洗澡,想洗热水脸都是奢望”,吕明说。
每周检修雷达罩里呆一天
6月5日,由于要断电进行检修,吕明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徒步攀登上68米高的雷达塔楼,来到雷达站的核心机房,对照检修手册,吕明检查每一条信息,从发电机到UPS电源,从一根小小的排线到一块电路板,丝毫不敢马虎。有的检修必须在狭窄的天线座维修孔内进行,狭小的空间,舒展一下身体都不行。
雷达的心脏部位是机房,一字排开的几个高大铁皮柜、线路板和各种电缆、信号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这些东西检修、维护起来更为复杂,小到对每个器件甚至焊点都要检查除尘。最后,还要测试调整每项雷达参数,保证其运行状态和出厂时一样。几个小时下来,便腰酸腿痛。
冬天的雷达站,寒风刺骨,每个器件摸着都透心凉。而在夏天,球状雷达罩里又闷热难当。“特别是冬天,上山前还是阳光明媚,到山顶可能就大雾弥漫,风雪交加。”在汽车后备箱放一件外套已是吕明的习惯。
气象雷达 雷暴冰雹全掌握
吕明说,和气象卫星不同,多普勒雷达每6分钟完成一轮体扫,接收回波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一定范围内的降水强度。
每年夏季,突发的暴雨和冰雹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发现如果有冰雹生成的条件,我们就会通知有关部门通过会商做出预报,或者通过人工除雹的方式,将冰雹转化成降水,降低可能的损失。”能用自己的专长减少经济损失,吕明觉得辛苦值得。
雅安地处青藏高原陡峭东坡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无论是年雨量、雨日和暴雨日数,都是高原东部的最大值区。这个多普勒气象雷达,能很好的覆盖其他区域雷达的盲区,有效监测和预报川西地区青衣江流域的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廖晶莹在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雅安市雨城区余家村以蓝莓、草莓等特色水果为支点,撬动着当地经济不断“跳...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