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本报记者余如波
6600平方米展陈面积,300余张照片,130余件(套)实物……5月12日下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以一种精悍凝练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呈现了10年“蝶变”的不朽篇章。
一个个数字背后的那些重生故事,10年如一日般鲜活而真实。于是我们看到,参观此次展览的港澳台同胞、对口援建省(市)代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英模代表、国际友人等,无不陷入了长久的追忆与感叹:追忆10年来与灾区、与四川结下的深厚缘分,感叹灾区和四川恢复发展的全新面貌。
常言道,“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在记者看来,这样一场展览的意义,或许不仅是简单的成就展示。
未来有怎样的可能?一方面,可以是那份兄弟情谊的长久延续。对于曾经给予大力援助的海内外同胞、友人,常怀感恩之心的四川人民自然不会忘记。比如就在最近,四川不少汶川地震灾区的风景名胜区,相继公布针对对口援建省(市)的门票减免方案。借助因抗震救灾而产生的纽带,大家继续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未尝不可。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四川风采的对外展示。例如,四川因抗震救灾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就不妨借助各种方式、渠道向外输送。此次展览的“防灾减灾”展区,不光以文字、图片方式加以呈现,还现场布置了大量实物和宣传资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听取介绍、交流经验。10年来,经过汶川、芦山、九寨沟3次地震考验,四川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经验、机制乃至产业发展,都已经得到长足提升,未来将走出盆地,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积极作用。
10年已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并非句号。它更像一个振奋人心的信号:在这里,充满无限可能的下一个10年正待开启。
新闻推荐
改革潮头谱新篇 赴汤蹈火为人民——成都消防应急救援建设历程报告
——成都消防应急救援建设历程报告拉动演练现场。一场代号为“进击2018-E”的年度例行性无预案跨区域地震演练于当日凌晨6时46分突然展开。“震中”5分钟就等到了第一批消防应急救援力量。成...
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芦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