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专家讲解智慧医疗
□本报记者郭若雪/文任露潇/图
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灾难犹如一所学校,让人们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在磨砺中学习、进步。汶川特大地震10年,灾难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取得了哪些进步?
5月5日—6日,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2018年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绵阳论坛)暨中国科技城(绵阳)灾难医学管理暨灾后重建学科建设论坛举行。
论坛上,医疗界的专家们以历史谏发展、以发展谋将来,碰撞智慧的火花,用鲜活的实例证实灾难医学救援,进步写在10年间。
成长
从灾难历史中汲取经验
“山高水长,大爱无疆。我们来了,用温柔的双手,托举起生的希望……”伴随着诗歌朗诵,与会者翻开这本“地震日记”,10年前的那场救援让在场医疗界人士记忆犹新。
在沉思中、回忆中、感慨中,悄然拉开了这场论坛的帷幕。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难医学”开始进入社会和医务界的视野。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打开PPT,一张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阶梯图引起在场医疗界人士的关注。他的论坛发言则从这三场生命守卫生命的应急处置中开始。
“在汶川医学救援中,我们总结出一系列经验启示,现场检伤分类救治、伤员快速安全转移和医院批量收治,落实‘四集中\’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员、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紧急医学救援的经验。”闪淳昌说。现在,我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提高,更应该从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着手,注重风险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统筹应急资源,注重分级负责,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应急能力。
而同样在灾难中学习、进步的还有绵阳灾难医疗救援团队。“灾难救援医学是多学科协作发展的学科,这支救援护理专业队伍需要具备灾害护理技能、科学施救专业知识、灾难心理素质、自我生存能力、合作交流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东说,培养一支救援专业知识过强、救援专业技术过硬、救援心理素质过关的护理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
推广
总结出更多的“汶川经验”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事实上,汶川经验已经在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区得到应用、验证、校准和提升。
如何在总结“汶川经验”的同时,推广出更多的灾难医学救援经验。
随着论坛的推进,“智慧医疗”、灾难医学康复救援、海外医疗救助服务模式……一个个新模式、新经验、新方向交织出绚丽的火花,照亮灾难医学救援发展之路前景,托起更多人生命的希望。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我随着上海第一批医疗救灾物资来到绵阳。从灾难历史中发现,灾难医疗救援,科技手段必不可少。”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建民表示,当前我国智慧医疗设置设备制造取得了显著发展,智慧医疗必将深入医疗的各个领域,构建辅助诊断、辅助治疗、药物研发、医院管理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便携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等。
从医疗船模式,到智慧医疗,到“伤员集中收治”模式,背后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效的制度。“海洋灾害频发,以医疗船为依托积极探索开展海上、海外救援服务模式。但是,现目前还存在医疗船无法靠岸转运、海上医院人员组成和专业设置需进一步论证优化等突出问题。”中国人民海军总医院干部病房心血管内科主任田海涛说,灾难医疗救援,安全快速转运是关键,只有构建起空中、水上等全方面立体的转运模式,建立灵活、便捷的管理模式,运用远程医学网络为救助提供支持。
灾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则认为,不光要总结灾难医学救援方面的经验,还要从灾难中汲取更多关于突发性灾害及其对策的有益经验。强化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消灭风险、减轻危害。“我国在灾害应急处置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技术是应对灾害的重要手段,树立危机意识也尤其重要。我们想要做好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就需要强化救援制度化建设和灾害医学学科建设,提升救援人员技术能力水平,推进灾害医学设备产业化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加强对危机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从而有效化解灾害,消降风险,减少危机。”
新闻推荐
灾难救助,志愿者不能缺席! 绵阳市纪念5·12地震十周年暨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侧记
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郭若雪文/图4日,绵阳市纪念5·12地震十周年暨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川举行。10年前,救援、互助、关爱的力量在这里汇聚,爱心托起生的希望。这是5·12抗震救灾精神,更是...
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