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一年一度春风至,又到清明祭祖时。随着民政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炉,“殡葬”再度成为新闻热搜话题。
面对这个薪火相传两千五百多年的民族传统习俗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县区、市直部门的协同参与下,在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蚌埠市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公共场所焚烧火纸的陋习已基本杜绝,生态殡葬已迈出了坚实步伐,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忧的是,从传统延续下来的旧风陋俗、迷信活动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文明城市的持续创建显得格格不入。人们不禁思索:如何自觉摒弃陈规陋习,遏制粗陋庸俗之风滋生和蔓延,让生命感悟、人性升华?
清明节前夕,我们约请到的三位访谈嘉宾,直面人生“百年”之后的殡、葬、祭等社会性话题,并结合蚌埠实际和自身体会,从殡葬文化的扬弃、惠民殡葬的实施、生态殡葬的演进等维度,谈对殡葬改革的认识和见解,呼吁文明、生态、健康的殡葬礼俗再造。
■殡葬活动既要有不忘本的传统内涵,又要有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需要用新的方式引导人们从实物祭扫向精神层面转变,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
■新形势下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充分体现出生态殡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属性。
刘军波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的发展不是用来抵制或禁止传统的殡葬,不是建立在文化对立的情境之上,需要政府、殡葬从业者和人民集思广益的礼俗再造。
■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做殡葬文明风尚的引领者。
陈蔚涛 市委党校副教授
■殡葬除了安葬逝者的功能之外,始终是一种表达缅怀之情的载体,自古以来被蒙上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安葬观念,倡导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厚植符合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舆论氛围。
刘玉华 市经开区碧水蓝天社区党总支书记
在职党员志愿者街头宣传引导文明祭祀。
深度对话
文明殡葬渐行渐近
主持人:人有二界,非生即死。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先人“百年”之后的归处问题以及殡、葬、祭等话题向来重视和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殡葬活动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一些生发于殡葬事务的旧风陋俗已经逐渐成为文明社会不和谐音符。我们要如何认识我们的殡葬文化?
刘军波:殡葬涉及生死大事,关乎人际情感,与个人信仰、民族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可以说,殡葬文化关系到亲情、血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则和礼仪。
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演化进程看,殡葬活动是历代社会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有益载体,但也因风俗习惯的传承性和历史惰性,很容易为传统陋俗、不良风气提供寄生和滋长的土壤。从全国层面看,在殡葬事务中,骨灰装棺再葬、乱埋乱葬陋习在农村十分普遍,加上厚养薄葬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有人在办理丧事活动中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惜举债,一定程度上形成攀比之风,造成沉重的“人情债”。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殡葬活动既要有不忘本的传统内涵,又要有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这就和我们的拜年习俗一样,从前是下跪磕头,后来是鞠躬作揖,再后来风行贺年卡、明信片,到如今用“拇指信息”传递问候和祝福,殡葬也需要用新的方式引导人们从实物祭扫向精神层面转变,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
在蚌埠,鲜花正以上升的趋势替代并逐步占领了焚烧火纸的市场,大幅遏制了祭祀活动的烟雾侵扰。特别是由民政系统牵头开展了全市集体公祭活动,得到市民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平山公墓、芦山文化陵园等殡葬单位提出“一束鲜花三鞠躬”的文明祭奠方式,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陈蔚涛:殡葬是一个古老的礼俗,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它有哀伤抚慰的功能,而且能在未来为亲属实现情感记忆。殡葬的核心观念是孝道,又具有礼仪化的特点,它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具有深厚的民间传统,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的发展不是用来抵制或禁止传统的殡葬,不是建立在文化对立的情境之上。
现实中,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殡葬活动及其事务实现了商品化,“薄养厚葬”、“面子殡葬”等糟粕文化引导下的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成风,侵蚀了原有的“孝道”传统,使得殡葬陋习一度失控。我们应该顺着原有的殡葬文化,探索出符合新时代的殡葬服务制度,这需要政府、殡葬从业者和人们集思广益的礼俗再造。
在这方面,政府层面要完善社会舆论建设和引领,在尊重人们选择的同时,逐步转变传统的殡葬理念,倡导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以传承“孝”文化为纽带,提倡内心对逝者的缅怀从注重物质载体转变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增强国民对网络虚拟祭祀和纪念馆的需求。这其中,党员干部一定是殡葬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和带头人,以身示范,引导并带动群众从内心真正接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
刘玉华:殡葬除了安葬逝者的功能之外,始终是一种表达缅怀之情的载体,自古以来被蒙上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铺张浪费、愚昧落后伴随而来:亲人去世后,敲锣打鼓唱大戏的有之,大摆流水席的有之;先人安葬时,违规占用耕地超规模建墓的有之,用混凝土造“小房子”墓的有之;祭拜先人时,在墓前烧火纸、供食品的更是比比皆是,有的即使离墓区很远,也能随便找个路口“画个圈”给先人烧点火纸。
作为一名工作了近30年的社区工作者,近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社区殡、葬、祭,特别是扰民之殡、不文明之祭与城市管理、城市文明创建等工作的利害冲突关系。为了疏解这些矛盾,社区也下了很大力气,发动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在辖区重点路口死看硬守,本月27日晚上起,我们针对清明节祭祀的新一轮劝阻行动又开始了。
客观说,通过这几年的全民监督,蚌埠市的不文明祭扫现象已经大幅减少,参与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现代追思活动的群众逐年增多,借助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来缅怀故人的也多了起来。这是对祭祀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挺好。
惠民殡葬任重道远
主持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死亡人口逐年递增,殡葬业似乎已成为一大民生行业。然而,因殡葬费用高而引发的一些诸如“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论,似乎又与“民生”二字相悖。这种局面该怎么破?
陈蔚涛:出现“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论,根源在于土地利用的有限性和殡葬用地供给的稀缺性矛盾日益凸显,公共墓地“一穴难求”。与此同时,殡葬公共服务的滞后和缺位,也是群众诟病之所在。
围绕着殡葬事业发展,民政部先是颁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今年又联合其他15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既体现了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顶层谋划,也综合了近年来的实践成就,同时点出了几个鲜明的关键词:民生、公平、公益、生态,这也是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金钥匙。其中,民生、公益就为我们抛出了惠民殡葬的大命题。
个人认为,今后要加速完善普惠制的殡葬惠民政策的实施,让人民群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人人享有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为了增强殡葬改革的合力、推动殡葬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制定出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殡葬激励引导机制。妥善处理基本殡葬服务与非基本殡葬服务的关系,对城乡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或提供补贴,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普惠。制定基本殡葬服务清单,加强基本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制度。
刘军波:所谓的“死不起”、“葬不起”,有夸张之嫌。蚌埠市目前有7家经营性公墓运营主体,标准墓的价位在3000元至5万元不等。这些墓区因地理位置好、墓穴有限造成“一穴难求”,墓穴的最高价位对普通百姓来说的确是负担,但在经营性公墓之外,我们还在全市乡镇推广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公墓,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丧葬消费需要。就拿已经实现村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的怀远县来说,政府指导价就有2000元、4000元和5000元三个档次可供选择。当然,如果选择树葬、花葬、水葬等节地生态葬,还有一些奖励性补贴。
事实上,如何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保障民生,特别是倡导丧俗改革、厚养薄葬、减轻农民丧葬负担,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只要我们看准方向,符合和代表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我们都会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在怀远县推行的比较迅速、富有成效,也是我们积极推动的结果。目前,怀远经验已经在五河、固镇得以推广,全市乡镇基本实现了公益性公墓全覆盖。此外,一处占地约300亩的市级公益性公墓项目,已经于2016年3月9日获得市发改委正式立项,目前整体规划设计正在招标,预计今年9月开工建设。此公墓以生态、环保、节地为重要元素,规划建设的骨灰安置总量为75000个,将普惠更多的市民。
为了减轻困难群众的殡葬负担,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惠民殡葬的政策要求,蚌埠市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免除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身故后提供基本殡葬服务,实行千元套餐服务,对包括遗体接运、冷藏、告别、火化、骨灰盒等主要服务项目,应收费用1567元,实际收费1000元,减轻群众负担,让群众花小钱也能办理丧事。根据我们按年度数据统计,蚌埠市平均每年对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重点优抚对象实施了73.51万元的殡葬惠民补贴。
刘玉华:以前只知道民政部门针对“活着的人”开展一系列社会救助活动,没想到对“死了的人”也有惠民殡葬补贴。为了缓解逝者与生者争地争资源的现象,减轻农民的丧事负担,还在全市范围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这些面向广大普通百姓的普惠性殡葬政策,值得点赞。
主持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死亡人口逐年递增,殡葬业似乎已成为一大民生行业。然而,因殡葬费用高而引发的一些诸如“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论,似乎又与“民生”二字相悖。这种局面该怎么破?
陈蔚涛:出现“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论,根源在于土地利用的有限性和殡葬用地供给的稀缺性矛盾日益凸显,公共墓地“一穴难求”。与此同时,殡葬公共服务的滞后和缺位,也是群众诟病之所在。
围绕着殡葬事业发展,民政部先是颁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今年又联合其他15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既体现了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顶层谋划,也综合了近年来的实践成就,同时点出了几个鲜明的关键词:民生、公平、公益、生态,这也是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金钥匙。其中,民生、公益就为我们抛出了惠民殡葬的大命题。
个人认为,今后要加速完善普惠制的殡葬惠民政策的实施,让人民群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人人享有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为了增强殡葬改革的合力、推动殡葬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制定出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殡葬激励引导机制。妥善处理基本殡葬服务与非基本殡葬服务的关系,对城乡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或提供补贴,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普惠。制定基本殡葬服务清单,加强基本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制度。
刘军波:所谓的“死不起”、“葬不起”,有夸张之嫌。蚌埠市目前有7家经营性公墓运营主体,标准墓的价位在3000元至5万元不等。这些墓区因地理位置好、墓穴有限造成“一穴难求”,墓穴的最高价位对普通百姓来说的确是负担,但在经营性公墓之外,我们还在全市乡镇推广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公墓,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丧葬消费需要。就拿已经实现村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的怀远县来说,政府指导价就有2000元、4000元和5000元三个档次可供选择。当然,如果选择树葬、花葬、水葬等节地生态葬,还有一些奖励性补贴。
事实上,如何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保障民生,特别是倡导丧俗改革、厚养薄葬、减轻农民丧葬负担,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只要我们看准方向,符合和代表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我们都会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在怀远县推行的比较迅速、富有成效,也是我们积极推动的结果。目前,怀远经验已经在五河、固镇得以推广,全市乡镇基本实现了公益性公墓全覆盖。此外,一处占地约300亩的市级
惠民殡葬任重道远
主持人:逝者与生者争地,已经是不争事实。基于此背景之下提出的节地生态葬,在蚌埠市的群众认可度和接受度怎么样?
刘军波:节地生态葬,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节约土地资源,又要讲求生态环保,把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殡葬改革全过程,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国家对节地生态葬的部署和要求看,节地生态葬将是未来殡葬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的迫切需要,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殡葬需求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出生态殡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属性。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近年来,蚌埠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引领方向,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或不使用不可降解材料”这三个要素作为关键的衡量指标,积极引导人们选择树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和骨灰寄存等形式,推动节地生态葬真正落地。目前,平山公墓专门开辟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墓区,选择生态葬的人们呈逐年增多之势,但仍与预期占比相去甚远;芦山文化陵园从2016年开始推广“盖楼式”家族葬,至今仍无人问津。这么低的群众接受度是对节地生态葬的一种无声对抗,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在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建立健全生态殡葬服务设施方面,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方面,提供优质人文安葬服务方面以及宣传引导方面。
在蚌埠市2016年出台的《蚌埠市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了对生态节地葬的奖补制度:对采取骨灰撒散或使用可降解容器将骨灰深埋的,且不设硬质墓穴、墓碑等节地生态环保葬的,对其直系亲属(或承办人)给予适当奖励补贴;对采取生态节地葬法安葬骨灰的,给予500元/穴的一次性费用奖励补贴;对采取骨灰散撒葬式的(或骨灰集中深埋的),对其直系亲属(或承办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补贴等措施,就是一种引领。
陈蔚涛:殡葬服务制度对资源整合的功能不强;公墓的生态化程度不够,比如绿色安葬等发展不足,没有做到充分整合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安葬资源……这些客观事实,都在向我们宣告:节地生态葬是大势所趋,必须认真对待。
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机制,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殡葬事业中生态文明重点事项的监管,多部门联合建立一系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予以处罚,对占用耕地林地造坟的予以平除,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严肃处理。要提高基本生态殡葬的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方式吸引人们支持、理解、参与到节地生态安葬的变革之中。要整合公墓资源、园林资源,树木花草等绿色资源和遗体或骨灰盒等安葬资源,使得公墓既可以为安葬遗体提供空间,又能够为旅游提供绿色载体。
刘玉华:长期做基层工作,我深知上面的政策要在基层深入民心、落地生根有多不容易,这其中,社会舆论的引领至关重要。要通过加强各类媒体的互动和交流,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思想发动、教育引导、典型示范工作,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安葬观念,倡导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营造符合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舆论氛围。
但有的时候,口口相传要比强制性灌输式宣传效果更好。在节地生态葬方面,我听说杭州有多家公墓、陵园将生态葬与景观结合,开辟了一个个花园式的景观节地生态示范区,亦景亦葬,像是先人升入天堂的感觉。这样做既能告慰先人,又造福了后世子孙,何乐不为呢?
生态殡葬知易行难
文明祭祀
之;祭拜先人时,在墓前烧火纸、供食品的更是比比皆是,有的即使离墓区很远,也能随便找个路口“画个圈”给先人烧点火纸。
作为一名工作了近30年的社区工作者,近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社区殡、葬、祭,特别是扰民之殡、不文明之祭与城市管理、城市文明创建等工作的利害冲突关系。为了疏解这些矛盾,社区也下了很大力气,发动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在辖区重点路口死看硬守,本月27日晚上起,我们针对清明节祭祀的新一轮劝阻行动又开始了。
客观说,通过这几年的全民监督,蚌埠市的不文明祭扫现象已经大幅减少,参与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现代追思活动的群众逐年增多,借助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来缅怀故人的也多了起来。这是对祭祀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挺好。公益性公墓项目,已经于2016年3月9日获得市发改委正式立项,目前整体规划设计正在招标,预计今年9月开工建设。此公墓以生态、环保、节地为重要元素,规划建设的骨灰安置总量为75000个,将普惠更多的市民。
为了减轻困难群众的殡葬负担,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惠民殡葬的政策要求,蚌埠市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免除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身故后提供基本殡葬服务,实行千元套餐服务,对包括遗体接运、冷藏、告别、火化、骨灰盒等主要服务项目,应收费用1567元,实际收费1000元,减轻群众负担,让群众花小钱也能办理丧事。根据我们按年度数据统计,蚌埠市平均每年对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重点优抚对象实施了73.51万元的殡葬惠民补贴。
刘玉华:以前只知道民政部门针对“活着的人”开展一系列社会救助活动,没想到对“死了的人”也有惠民殡葬补贴。为了缓解逝者与生者争地争资源的现象,减轻农民的丧事负担,还在全市范围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这些面向广大普通百姓的普惠性殡葬政策,值得点赞。
在职党员志愿者街头宣传引导文明祭祀。
生态殡葬知易行难
主持人:逝者与生者争地,已经是不争事实。基于此背景之下提出的节地生态葬,在蚌埠市的群众认可度和接受度怎么样?
刘军波:节地生态葬,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节约土地资源,又要讲求生态环保,把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殡葬改革全过程,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国家对节地生态葬的部署和要求看,节地生态葬将是未来殡葬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的迫切需要,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殡葬需求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出生态殡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属性。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近年来,蚌埠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引领方向,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或不使用不可降解材料”这三个要素作为关键的衡量指标,积极引导人们选择树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和骨灰寄存等形式,推动节地生态葬真正落地。目前,平山公墓专门开辟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墓区,选择生态葬的人们呈逐年增多之势,但仍与预期占比相去甚远;芦山文化陵园从2016年开始推广“盖楼式”家族葬,至今仍无人问津。这么低的群众接受度是对节地生态葬的一种无声对抗,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在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建立健全生态殡葬服务设施方面,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方面,提供优质人文安葬服务方面以及宣传引导方面。
在蚌埠市2016年出台的《蚌埠市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了对生态节地葬的奖补制度:对采取骨灰撒散或使用可降解容器将骨灰深埋的,且不设硬质墓穴、墓碑等节地生态环保葬的,对其直系亲属(或承办人)给予适当奖励补贴;对采取生态节地葬法安葬骨灰的,给予500元/穴的一次性费用奖励补贴;对采取骨灰散撒葬式的(或骨灰集中深埋的),对其直系亲属(或承办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补贴等措施,就是一种引领。
陈蔚涛:殡葬服务制度对资源整合的功能不强;公墓的生态化程度不够,比如绿色安葬等发展不足,没有做到充分整合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安葬资源……这些客观事实,都在向我们宣告:节地生态葬是大势所趋,必须认真对待。
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机制,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殡葬事业中生态文明重点事项的监管,多部门联合建立一系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予以处罚,对占用耕地林地造坟的予以平除,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严肃处理。要提高基本生态殡葬的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方式吸引人们支持、理解、参与到节地生态安葬的变革之中。要整合公墓资源、园林资源,树木花草等绿色资源和遗体或骨灰盒等安葬资源,使得公墓既可以为安葬遗体提供空间,又能够为旅游提供绿色载体。
刘玉华:长期做基层工作,我深知上面的政策要在基层深入民心、落地生根有多不容易,这其中,社会舆论的引领至关重要。要通过加强各类媒体的互动和交流,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思想发动、教育引导、典型示范工作,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安葬观念,倡导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营造符合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舆论氛围。
但有的时候,口口相传要比强制性灌输式宣传效果更好。在节地生态葬方面,我听说杭州有多家公墓、陵园将生态葬与景观结合,开辟了一个个花园式的景观节地生态示范区,亦景亦葬,像是先人升入天堂的感觉。这样做既能告慰先人,又造福了后世子孙,何乐不为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沛)“每年的祭扫专线,真是方便了市民上山扫墓。”在平山公墓附近,刚刚下公交车的沈女士说道。淮河晨刊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即将来临,为方便群众扫墓祭祀,倡导低碳出行...
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芦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