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雅安 今日名山 今日荥经 今日汉源 今日石棉 今日天全 今日芦山 今日宝兴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今日汉源 > 正文

九襄石牌坊 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宝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9-06-25 10:37   https://www.yybnet.net/

黛色的远山,璀璨的夕阳,古镇汉源九襄老街尽头,一座石牌坊静静伫立。远远望去,火焰一般的姿态,独特而倔强的样子,令人难忘。

牌坊号称“中国式纪念碑”,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标志和纪念性建筑,有建筑史家将中国牌坊与西方的凯旋门相对应。九襄石牌坊算得上其中非常独特的一座。

穿过岁月的长河,清道光29年(1849年),一个九襄人接过道光皇帝准予修建“双节孝”牌坊的圣旨,在全国各地遍寻“大师傅”,不惜重金召集众多工匠精雕细刻,历时整整8年,向世人呈现出这块满载故事的神奇石牌坊。

2013年,九襄石牌坊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襄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8年完成,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上“汇集”48部戏曲故事,雕刻人物众多,工艺精美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本报记者 唐召怡

48部戏曲场景 集人物雕刻之大成

九襄石牌坊的体量不算特别大,若只是匆匆一瞥,很容易忽略它的细节。而一旦走近它,你不得不叹为观止。整座石牌坊实为少见的艺术建筑,其上布满人物花草、珍禽异兽,雕刻刀法细腻遒劲,造型惟妙惟肖。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尚军,十分重视田野调查。20多年里,他走遍了巴山蜀水,对四川境内的200多座牌坊进行过细致考察。在他心目中,哪座牌坊最有特色?作为研究者,黄尚军首推的就是汉源九襄这座“双节孝”牌坊。

牌坊面南背北,由4根一米见方的大石柱支撑,柱前柱后共有8尊威武的雄狮,每尊雄狮身上还各有一尊石质菩萨或石佛,可惜历经岁月沧桑,多数石像的头部已经损毁或被盗了。如今尚留一尊保存完好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饱满光洁的额头,柔和清秀的面庞,给人喜乐之感。

柱上牌坊分为4层,制作精巧,被称为“四层多脊檐”。南北两大面,东西八小面,垂直三段式,每层两侧的飞檐如火焰一般,向上层层缩进,缩小到顶端合成一个宝塔。据说顶上原来还有一块非常好看的小圆石,称为宝顶。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当年整座石牌坊全部鎏金贴银,染朱点翠,流光溢彩。为了使其色彩经久,匠师们除大量使用矿物颜料如朱砂、铜绿、赭石等外,还使用了以树脂、松香、糯米、豆浆等配置的秘方。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石牌坊上部分色调仍可分辨,如肉色、赭石色、铜绿色等。

更为神奇的是,在这高11.85米、宽7.2米的四柱三间式牌坊上,竟雕刻了48部戏曲故事中的168个场景,以“忠、孝、节、义”为主题,戏曲舞台场面鳞次栉比。如表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挂帅》;宣扬百善孝为先的《木莲救母》《安安送米》等;表达人们祈望福禄寿喜的《十八学士》《蟠桃会》等;还有取材于古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里的传统故事。

至于这百余幅浮雕图上的人物,有人数出500多个,有人数出700多个,甚至还有人称数出上千个!这些人物雕像面目清晰、姿态各异,或独立,或群聚,或翘首,或卧枕,或抱琴,或骑马,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三步两拱桥,抬头望牌坊,四十八本戏在上面唱,底下海螺吹得昂(方言,意为响)。”这首民谣在当地传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退休美术师吴小葵曾经仔细察看过九襄石牌坊,她认为这座石坊雕刻的戏曲内容十分广泛,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实为四川省境内石牌坊中集戏曲雕刻之大成者。其中既有“三国戏”“列国戏”“东窗戏”“封神戏”“包公戏”“聊斋戏”“西游戏”等,也有风趣、幽默的民间小戏。吴小葵表示,牌坊上能够辨认的戏曲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三英战吕布》《陈州粜米》《雪梅教子》《清风亭》《槐荫记》《翠香记》《西厢记》《三顾茅庐》《打金枝》《击母刺字》《斩庄贾》《花鼓闹庙》《玉祖寿》等50余部。

“非常精美的古建筑石刻,让后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四川卷雕塑篇的执行主编,四川雕塑艺术院教授范文告诉记者,当她第一次在九襄看到“双节孝”牌坊时,感到十分震惊,“多年来,走了很多地方,这是我所见的雕工最为精美的石牌坊”。

几年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郝雁清对九襄石牌坊上的石雕纹饰进行了一番悉心研究。在一篇论文中,她写道:“九襄石牌坊的建筑纹饰作为清代建筑的一个实例,展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的风采,也充分展现了清代雕工的技术水平。”

8年工期

建成“成都出南门第一坊”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沛,物产丰富,汉源县是西南地区人类居住最早的地区之一。九襄古镇更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处的重要驿站,历代都有驻军把守,且经商大户众多。主持修建九襄石牌坊的,就是本地富商黄体诚。

九襄有一位长者,一说起当地历史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名叫曹启东。他当过兵,人生经历丰富,由于热爱绘画,1975年进入县文化馆工作。退休后,他着手画了很多讲述汉源文化历史的风俗画。

曹启东老人对笔者讲述了黄体诚当年修牌坊的前因后果——

早年,黄体诚是个腹有诗书的秀才,对长辈孝顺有加,对乡亲谦和恭让。他父亲早逝,母亲郝氏年轻守寡,尽心养儿育女操持家务。长兄黄体忠也英年早逝,嫂子郝氏当时年仅20多岁,独自抚养孤子成长,不料其子夭折。母亲与嫂子均悲痛守节几十年。

为了养家,黄体诚顺着南方丝绸之路赴云南做药材生意,后因发现银矿而成为富户。有了钱的黄体诚,出资捐得恩贡(即“恩贡生”),成为大渡河畔无人不晓的名人。

黄体诚感念寡母、嫂子的养育之恩,请求清溪(古时汉源名)县令上报清廷,经道光皇帝批准并颁发圣旨,表彰其母、嫂的贞孝节义,准其为母、嫂修建“双节孝”石牌坊。

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接到圣旨的黄体诚在全国各地遍寻“大师傅”,重金请到一位曾经参与过皇家建筑的工匠,由他统一指挥牌坊的修建。据守牌坊者的后人介绍,修牌坊时,工匠们每天吃菜用的辣椒面,都是用水碾子来加工的,可见用工之多。虽然工期长达8年,因没有中途停工换师傅,保证了整个修建设计思路的连贯性。

建成的石牌坊,全部镏金、贴银,染朱点翠,金碧辉煌。整座牌坊除了不得不刻文字的地方,无一处不雕刻川戏人物;若空间实在无法容纳人物形象,则以各种传统装饰纹样进行修饰。

石牌坊下就是通向凉山、云南、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旧称“蜀身毒道”。九襄因此也被称作成都出南门的第一座重镇,石牌坊当年就有“成都出南门第一坊”之美称。如此一座华丽的牌坊,让往来官商仰之叹之,无不折服。

崇德尚文

汉源场老街的悠悠往事

“汉源场的故事多得很,说也说不完!”曹启东老人说。

“汉源场”是清朝时老百姓对九襄的称呼,特指新民街、共和街、建国街三条老街和一条牌坊巷,而九襄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这里自古崇德尚文、人才辈出,乡绅名士们保有乐善好施的美德,老百姓忠厚勤劳。

早在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汉源县令薛绂就在离九襄仅10多公里的黎州城(清溪镇)川主岗上修建玉渊书院,这是雅州(今雅安)境内最早的学府。

清道光四年(1824年),清溪镇西文昌宫基址上建起崃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崃山书院改建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办汉源县立初级中学,1933年迁至九襄,是今汉源一中前身。

当年修牌坊的黄体诚,本是读过书的秀才,知书达理,当上“贡爷”后并不嚣张,对母亲更加孝顺,且为人谦虚、好善事,受到众人的尊敬和称赞。

当地老百姓一直打心眼里爱护这座精美的牌坊。时光倏忽,转瞬百年已逝。由于当地群众的尽力保护,这座前人留下的艺术珍品得以保存下来。

“你看这个文化站,最初就是当时九襄的名士李贡爷发起修建的。”曹启东老人指着面前一座木结构房梁的建筑说,当年李贡爷自己“出大头”,组织地方上的乡绅名士,在这里修建房屋会堂,作为慈善机构“十全会”的活动场所,筹资周济施舍穷人。1950年到1952年,中共汉源县委将这里设置为办公室,1952年县城搬到富林镇后,这里才改作九襄文化站。

“从九襄坝子、汉源老街走出的人才很多,各行各业都有。”曹启东老人说,那座漂亮的火焰一般的石牌坊,就是在异乡的九襄人心中不灭的图腾。

新闻推荐

汉源湖畔古遗址四千年前“大都市”?

“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抬头望河南;河南站,吃杆烟,八里平夷到大湾;一进深沟五洞桥,坪坝窑厂双马槽,尖茶陡坡到海棠……”说起茶马...

汉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汉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九襄石牌坊 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