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左杉文/图
曹启东﹙资料图片﹚
《老赵剃脑壳》漫画。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汉源“九襄古镇”,不仅有丰厚的历史,还有一位备受当地人尊敬的长者曹启东。
这位老人家从戎9年,经历过川滇剿匪、抗美援朝,后来成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用自己的画笔把川西高原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3月15日,记者在九襄镇见到了这位前辈,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爱绘画
自学成才
用漫画描绘生活
今年87岁高龄的曹老先生从小热爱绘画。“在中学时期,我特别喜爱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曹启东说,受到丰子恺等画家的影响,他初中开始创作人物漫画。
上世纪50年代,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的曹启东参军入伍,开始了9年的戎马生活。“在部队时,我作为一名宣传战士,空闲的时候我就拿起画笔,把部队里的生活描绘下来,投给当时的杂志社。”
如果说9年的部队生活,让曹启东的漫画充满爱国情怀,那转业后成为文化站工作者,则让曹启东真正从文化人的角度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家乡。1975年,曹启东成为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此,画画成为了曹启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位于汉源县文化馆前的剃头摊已经经营了很多年了,如今依然开着,成了小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叫理发,以前俗语叫剃脑壳。这就是九襄人的真实生活,这么接地气,简练粗放的生活中透着灵气。”为此,曹启东为剃头小摊作画一幅《老赵剃脑壳》,用幽默的人物形象,画出了九襄人的真实生活。
如今,在县文化馆门前,还挂着曹老的画作,圆融可爱的人物形象配上风趣幽默的语言:老赵的特殊服务——剃头、穿衣、洗身、修脚……
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小镇上,曹老的画作,让这里的人们多了些许恬淡、愉悦的精神享受。
爱家乡
用书画
串联汉源“前世今生”
以前,九襄镇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康定藏区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来自古镇的交易,而藏区的皮货山珍又全都在这里易货。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一整套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源于西汉,盛于明清,千百年的孕育,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数不胜数:戏台、围鼓、茶馆、老庙会……
“从事文化馆的工作,让我重新了解了汉源县的历史,我发现绘画不仅仅可以描绘生活现状,还能回忆历史,用人们都懂得起的语言表达汉源的历史。”曹启东说,一次他到成都玩,偶然在人民公园看到一幅200米长的反映老成都生活的漫画长卷,受到了启发,“我为什么不画一些能反映九襄民俗和历史风貌的漫画呢?”
2008年,已76岁高龄的曹启东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构思创作具有人文气息、讲述汉源文化历史的风俗画。2010年,由曹启东女儿配文字、当地商人赞助,包含500余幅风俗画的《汉源往事》和《画说老汉源》相继问世。
“在画中,我融入了不少自己曾经的体悟和感悟,借题发挥,感慨一番当年的甜酸苦辣。”曹老说,在经历了沧桑岁月后,九襄古镇为何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这套《画说老汉源》抽丝剥茧似地解开了一个个谜底,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记者翻阅了一下册子,既有曾经的九襄人过春节逛庙会的漫画《老太庙会》,也有描绘当时赶场时小镇上生意最火的小酒馆《熊家酒馆》,还有描绘当年人们在九襄镇去康定的路上商家用马匹运送物资的场景《打箭炉》(康定市古称为打箭炉)……
一传十、十传百,曹启东创作的两本风俗画册引来好评如潮,先后被各地媒体、刊物转载。邛崃平乐古镇也曾经引用了曹启东40余幅画作在古镇进行展出,吸引游客。当地的樱桃熟了,也有合作社把曹老的画作印刷在农产品的包装盒上,当作特色礼物送给外地的客人。
如今,交通便利了,经济发达了,也有人劝他别画那些“古老的东西了”。“我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曹启东说,为了心中这份记忆和温度,自己要继续用绘画让当代年轻人体会、感受那些家风、家教和讲究,懂得珍惜和感恩,重新寻味记忆中的味道,“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新闻推荐
汉源梨花美景雅安日报记者郝立艺摄雅安日报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9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汉...
汉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