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如何避免“热情高、效率低”?代表委员建议——
嘉宾
胡德琼 省人大代表、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人大主席团主席
徐其斌 省政协委员、中共雅安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
洛绒拉珍 省政协委员、共青团甘孜州委书记
□本报记者 刘星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700多个社会组织、1.8万余名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一线,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当灾情发生后,面对大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救灾,如何避免“热情高、效率低”?对此,在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中有着切身感受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纵向到底:
建立四级应急响应平台
徐其斌:目前,党委、政府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平台基本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已成体系。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缺乏平台,建议由省群团组织牵头,在省、市、县、乡四级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平台,培训培育、动员组织、指挥协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为抗击各种灾害提供有力支持。
洛绒拉珍:政府提供的救灾服务应该是大规模的、均等化的,是基础;而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则是差异化的,针对少数人特定需求的,也是有限规模的。灾后重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多样性,需要微观服务。在这些领域,社会组织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多元化优势,与政府合作参与灾后重建。基于此,我们应该做好平台建设。
横向到边:
实现需求“无缝对接”
胡德琼:地震后,我们乡的交通设施受到重创。如今,通乡路已经从省道升格为国道,交通状况也好得多。但老百姓还关心怎样致富。比如我们乡里几乎所有妇女都会藏绣,可市场反应是绣得太粗放、不好卖。这个需求跟群团服务中心对接后,立即就跟我们联系了社会组织开展培训,将加入一定的设计理念,让我们的绣品走得更远。
洛绒拉珍: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中,社会组织长期处于应急状态,点多面宽,战线太长。我们正在重点培育壮大本土的社会力量,以应对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目前已经有一家本土社会组织入驻我们群团组织服务中心了。但要让社会组织壮大,还应该建立健全地震灾区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拓宽灾后重建中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重在为灾区民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
徐其斌:在防灾减灾中,社会组织对灾区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项目落地不对称、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提倡建立的应急中心应承担主动联系服务、提供办公场所和实现信息共享等职能。如对在灾区开展服务的社会组织做到信息发布、登记报备、有序引导、情况掌握,积极开展项目需求对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成栋)近日,位于宝兴县的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踪迹。在镜头面前,这些“小精灵们”不停地变换身姿,使出...
宝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