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防洪限速坝、一座大桥、7000米县城地下管网、4公里防洪堤,早前规划建设的4个基础设施项目,让宝兴县城躲过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侵袭——
8月22日,宝兴县穆坪镇北面的冷木沟内,41万立方米的泥石流静静地躺在被它冲刷过的河床上,虎视眈眈盯着下面的宝兴县城。“从沟顶到宝兴县城中心街道,落差大约900米。”县委常委、副县长罗国强告诉记者,长3公里、宽50米的冷木沟如同一把利刃,随时可能把县城辟为两半。
□本报记者 王飞 文/图
两座防洪限速坝拦住近5万立方米泥沙
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横断山脉,县域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境内谷深坡峭、沟壑纵横,“V”字形沟谷异常发育,是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区。
8月18日凌晨1时,宝兴县全域开始普降暴雨,最大降雨量101.8毫米,持续5小时的雷暴雨导致穆坪镇 (县城所在地)、灵关镇、大溪乡发生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位于县城北面的冷木沟,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的暴发点。
不过,泥石流并没有冲进县城。汶川特大地震后,宝兴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冷木沟的威胁,申请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在冷木沟上游修建了两座高8米、宽60米的防洪限速坝。“全靠这两座限速坝,第一时间拦住了近5万立方米的泥沙,减缓了肆虐的洪水、泥石流的流速。”县规建局局长郑胡钢说,现在坝上还有4万立方米的泥沙。从沟里冲出的近6万立方米泥石流冲过第一道封锁线后,向位于省道210线上的冷木沟大桥冲去。
冷木沟大桥横卧在冷木沟口。大桥建成前,沟里的流水通过两根直径80厘米的涵管流入宝兴河,涵管上面堆积的渣土则作为省道210线上的临时通道。“这两根涵管和上面的渣土,好像一只拦路虎,小的流水可以通过,但轻微的泥石流就能造成堵塞,是人为埋下的一颗‘炸弹\’。”郑胡钢说,更要命的是,2009年,上面又开建一座人行天桥,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2011年下半年,新任宝兴县委书记韩冰上任后,叫停了正在施工的人行天桥,撤除了涵管,开工新建由48根桩基构建的冷木沟大桥,并于今年5月建成通车。曾经参与大桥建设的郑胡钢说,这座径跨30米、高13米的大桥桥洞,让第一波洪峰顺利通过,起到了及时泄洪的作用。随后,被泥石流堵塞的大桥又成为新的拦沙坝,减缓了泥石流向下的冲击力。
7000米地下管网分流洪水避免内涝
泥石流越过冷木沟大桥,冲向地势更低的城区。
沿江路位于宝兴河旁、冷木沟大桥下,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宝兴县以前没有地下雨、污水管网,全县还有300多户居民处于地势低洼地带,县城内涝和水淹民房的事情经常发生。”郑胡钢介绍,去年底全县掀起“熊猫古城”建设高潮,县委、县政府投入5900万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铺设了7000米长、平均管径近1米的雨、污水管网,覆盖整个新老城区。
铺设的新管网在此次洪水、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作用:冲进县城内的洪水通过雨水管道迅速分流,没有形成内涝。
东西走向的冷木沟与宝兴河形成近90度的直角,宝兴河南岸的防洪堤正对冷木沟口。“当泥石流越过冷木沟大桥、县城冲向河西片区时,宝兴河防洪堤挡住了它的势头。”郑胡钢说,4公里的防洪堤也是“5·12”灾后重建项目,泥石流虽然冲毁了防洪堤,但是减轻了泥石流对河西片区的直接冲击,保护了群众灾后重建的新家园。
新闻推荐
藏家新禧本报讯(记者王飞)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位于夹金山下的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乡山寨张灯结彩,藏族同胞身穿盛装,跳起欢快的锅庄,喜庆“上九节”。18日,当地藏族同胞和大量游客一路走一路跳,汇集到硗...
宝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宝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