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本报与新疆《巴音郭楞日报》联合发布消息,为长眠在异乡的29位陕籍烈士寻亲。连日来,多位热心市民参与其中,为本报提供线索,给烈属传递消息,目前,已帮助13位烈士找到了他们的亲人。
又有3位烈士家属与本报取得联系
在7月8日的报道中,本报提到了72岁老兵张根省专门赶回潼关老家为战友杨永春、宁国成寻找亲属的事迹。
当时,张先生找到了两位烈士的家但未见到他们的直系亲属。昨天,在老人的努力下,记者终于与杨永春的女婿及宁国成的外甥取得了联系,确认了寻亲信息。
宁国成的外甥名叫熊新民。关于舅舅的事迹,熊新民从小听过不少。张根省突然找上门后,熊新民意外又惊喜,“我妈这些年可没少念叨她这个弟,现在知道了他具体在哪安葬着,算是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熊新民向记者咨询了前往新疆扫墓的相关事宜。他说,几十年过去了,该去看看舅舅,向他说说家里的变化了。
岳父杨永春的事迹,杨长录大多是从妻子那里听来的。到杨家做上门女婿20多年,他早就把杨家当成了自己家。杨永春对他来说,就是素未谋面的“亲爸”。
他告诉记者,岳父入伍参军时,他的妻子还未足月。岳父牺牲后,岳母在几年后另嫁他人,妻子打小由大伯抚养长大。后来叔伯们不舍得兄弟的“独苗”嫁出去,就为她寻了自己这门可以入赘的亲事。
“我和媳妇感情很好,生了3个娃,可惜她前几年突发脑溢血突然就走了,不然知道岳父这消息,她还不知道有多开心呢。”说到这里,杨长录的语气悲痛起来。他告诉记者,妻子在世时,最想念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最想得到的也是关于父亲的消息。
“我们以前就只知道岳父在新疆巴仑台那边安葬着,其他的都不清楚。现在知道了,我想让几个娃去给他爷扫扫墓,陪他爷说说话。”杨长录说。
除了宁国成、杨永春两位烈士的相关消息外,昨天,家住咸阳市旬邑县的市民李先生拨打本报热线反映,自己与烈士李兴民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李兴民的哥哥现在已经去世了,但可以帮忙联系他的侄子和嫂子。
记者联系上李先生后,他说,自己在当地一家厂子里上班,目前还没有李兴民侄子或嫂子的电话,回去后将尽快把媒体在帮李兴民寻找家属的消息带到。
家属想前往扫墓可提前联系
连日来,本报热线每天都会接到数十条像李先生这样的热心市民打来的电话,他们有人为本报的寻亲行动提供线索,有人希望给家属们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还有人想给家属们捐款,帮他们筹措前去探亲的路费。
一位想捐款的90后女孩在记者问起为什么会有这一想法时,她的答复让人动容。她说,要是没有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可能就没有我们这么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家人已经为失去亲人承受了很多很多,自己只是想用行动告诉这些烈属,人们没有忘记这些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付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
陕西人的热情与善良也深深打动了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汪涛,昨天他特地联系到本报记者,希望给乡党们的费心费力道一声谢谢。
“短短几天,就在信息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帮十几位陕籍烈士找到了家,这多亏了每个热心读者的关注与努力。”汪涛说,烈士们在异地孤独长眠几十年,希望得到消息的烈士家属们能尽快前来与亲人“相见”,“因为他们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汪涛同时表示,亲属们定好扫墓时间之后,可与巴音郭楞日报联系,也可与和静县民政局联系,他们会安排好烈属们在新疆当地的行程。
截至目前,本报已经帮13位烈士找到了家属,还有16位陕籍烈士等待与家属“团聚”。本报的烈士寻亲报道将告一段落,但寻亲行动不会停止。如您有其他烈士亲属的线索(烈士名单详见本报7月4日A8版),请继续与本报联系。
本报记者张晴悦
本报与新疆媒体联动寻找烈士亲属 后续
新闻推荐
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办事处加强信访工作领导,采取有针对性、精准性的措施,加强风险研判,加强动态管控,强化源头治理,推动积案化解...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