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仙人之居,灿若朝霞”之誉称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宁国市仙霞镇,至今流传着仙人塔和孔夫关的神奇故事……
【仙人塔】
在巍巍的天目山北麓、秀丽的仙霞镇龙亭村境内,矗立着一座千年浮屠——仙人塔。它造型别致,巍峨壮观,雄浑古朴,静穆端庄,不仅有宋代宝塔的韵味,而且存留着唐代宝塔的风貌,其形态令人叫绝!
据《宁国县志》记载:“仙人塔建于唐朝贞观(公元627-649年间)。”1987年安徽省考古专家实地考证,仙人塔于南宋绍兴十三年间修造。
关于仙人塔此名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相传,龙亭村是块风水宝地,四面环山,中间流淌着从天目山而来的潺潺溪水,当地农民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当地的人们准备建造一塔,一偿心愿。
一年,春暖花开之季,百十工匠集聚龙亭,含辛茹苦,披星戴月,各种材料准备就绪,待选黄道吉日动工兴建。谁知一日,一位白衣仙女从天目山飘然而来,驻云而落,只见她水袖一甩,建塔工匠们个个恍恍惚惚,如同做梦,身临朦胧之境。不知不觉过了七天七夜,工匠们苏醒后,均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座七级浮屠拔地而起,坐落在龙亭山岗上。
面对眼前的宝塔,龙亭村沸腾了!远处近邻的人们都赶来朝拜仙灵,百十工匠和男女老少纷纷叩拜,长跪不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此,仙霞镇龙亭村仙人塔名声大振,远近闻名。据说,那微微倾斜的仙人塔塔顶上的宝塔尖,是鸡叫三遍后,仙女离去不及,其裙带拖挂所致;那塔顶上的一棵桃树,是仙女裙带变成的;又说,是从天目山飘然而来的仙女撒下的仙桃核长成的……
走过“一线天”,穿过一片茂密竹林,沿着曲径通幽的山路,登上山顶,面对面地欣赏仙人塔。只见仙人塔被万木森森的绿色包围,高大雄伟,犹如华表,戟指蓝天。塔身系砖木结构,上下七级。塔高约20米,塔顶由生铁铸造而成,高约3米。该塔每级设有蹬道,昔日游人可拾级至顶,如今可上三层。整个塔身呈六角造型,线条柔和,庄重古雅,玲珑秀媚。宝塔和迎面突兀而立的约高10米的“石笋”对峙,相映成趣。特别是塔顶上那棵“天植夭桃”,在白云的映衬下,灿若红霞,十分迷人。
如今,仙霞镇仙人塔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其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孔夫关】
仙霞镇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处的孔夫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与西南边的千秋关遥相呼应。
孔夫关建于宋南渡时期,是浙江安吉县与宁国的交通要塞,地势险要,兵家必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相传,五代后梁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建都于杭州,视孔夫关为都城的外围屏障,曾建关扎寨,设立炮台,屯兵镇守这里。南宋时,抗金元帅岳飞派部将仙立、仙仲友父子先后驻扎此关,并曾多次在此作战,是赫赫有名的古战场。
据说,孔夫关因圣人孔子入吴到此地讲学而得名。相传,一日孔夫子周游列国讲学,从天目山来到皖南山区宁国仙霞,正值盛夏,孔子离开越国来到了吴国的关口。几天的山路走下来,孔夫子己是饥寒交迫,口干舌燥。学生颜回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对老师说:“我去附近村里找点吃的喝的。”孔子说:“快去快回。”说着头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往下滴。片刻,孔夫子在凉风习习、绿色成荫的竹林中,靠在一块石头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旁随身的小毛驴好像知道了孔子的心思,它望着远去的颜回,心里说:“孔夫子太累啦,太渴啦!远水解不了近渴呀!”它对天长叫一声,在竹林边奋起四蹄,刨呀、刨呀,不一会儿竟刨出了一口圆圆的小井来。说来也怪,顿时泉水从井底涌出,清澈干甜。
颜回返回后连忙摇醒老师,他手捧着煮熟的竹笋高兴地说:“老师,老师,笋来了,水来了。”孔夫子一边喝着清凉的山泉,一边咬着又嫩又香的竹笋,连声说:“好水,好笋也!”从此,当地村民就叫这口井为“孔子井”,此关乃称“孔夫关”。如今,孔夫关下的仙霞老街还保留着孔子堂旧址,相传,孔子曾在此讲学。
新闻推荐
宁国讯(高鹏章楠陈颖)男子叶某因经营不善而陷于巨额亏欠的困境,为了偿还欠款,无奈之下玩起“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他在诈骗百万白酒后因东窗事发而潜逃。9月21日,宁国警方历经半年侦查及数次抓捕后,终...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