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拥有的丰富山地林业资源,是地方发展的一块“宝藏”,但复杂的气候特征,又让其成为地质灾害多发的“根源”。近年来,宁国市国土局不断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加大治理投入、强化应急管理,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该市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充实管理力量,防治工作科学化
宁国市地处于皖东南,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全市境内以山地为主,雨量充沛、降雨量集中,梅雨季节易出现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现象,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据调查统计,宁国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153处,除天湖镇外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宁国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
面对艰巨的灾害防治任务,宁国市落实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宁国市国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指挥长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组,下设技术保障及信息报送组、后勤保障及宣传组和三个应急抢险小分队,以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可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011年,宁国市还在全省率先成立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副科级高配,核编5名),各乡镇成立地质灾害监测站,配备全额事业编人员19名,承担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地灾防治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此外,针对县市一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宁国市国土局突破编制的限制,通过购买服务、采取有偿合作的方式,同专业地勘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由专业队伍长期向国土局委派专业技术人员,为该市地质灾害的防治特别是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治理力度,遏制人为灾害
在宁国市万家乡大龙村避风坞组山体崩塌避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楼房,在阳光和碧蓝的天空映衬下熠熠生辉;文体广场、办事大厅、医疗室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28户近百位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而在建设中的罗溪村海山地灾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76户村民住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道路硬化等配套建设。
“宁国是山区县市,山多地少,山区农民切坡建房较多,并且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已成为宣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宁国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为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该局在全省创新实施了“三张表”来加强对农村切坡建房的管理,切坡建房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坡建房是宁国市国土局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个方面。近年来,该局实施1:5地质灾害详查,以及各检查、排查等,基本摸清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隐患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明确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测方案,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截至目前,宁国市投入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资金6700万元,组织实施了57处地质灾害点群众搬迁和31处工程治理工作,保障了522户172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政府财力的范围内,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确保搬迁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强化应急管理,有效处置突发地灾
今年6月至7月,宣城市连续多日出现强降雨天气。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宁国市在整个强降雨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事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切,得益于该市国土局不断强化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处理工作。
据介绍,宁国市国土局编制了《宁国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宁国市国土局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宁国市政府成立了地灾应急指挥中心,依托该市武装基干民兵和消防中队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宁国市国土局相应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组和应急抢险小分队,并建立完善了市、乡村、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了同气象、水务等部门的会商,及时发布地灾气象预警。
每年主汛期来临时,宁国市国土局根据汛情及时提请政府启动应急方案,党组班子带队,上下齐动,到各个乡镇,每个地灾隐患点进行排查、督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助乡镇政府做好人员的转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体现了“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该局一系列强化应急处理的举措,及时有效地处置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可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目前,通过扎实的工作,宁国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被各级认可,2010年,该市成为全国群测群防“十有县”,并在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大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2014年,又跻身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该局还多次荣获宣城市及宁国市市委、市政府“抗灾抢险”先进称号。
新闻推荐
宁国讯为全力做好“G20峰会”禁毒安保工作,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坚决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近日,宁国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禁毒民警会同辖区派出所,对该市的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及部...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