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陈福森见到汪廷柱的那一刻,眼泪忍不住在眼眶打转,那双颤抖的双手紧紧握着汪廷柱的胳膊,一刻也不愿意松开。
这是他与汪廷柱分开后的第一次相聚,时隔74年。
等待
8月19日早上,宁国市山门洞风景区。
在安徽老兵家园宣城志愿者团队的陪伴下,一大早,94岁的陈福森就从老家泾县泾川镇潘石村腰村赶到了这里,等待战友的到来。
74年后,故地重游,陈老感慨万千——
1941年,为了保家卫国,21岁的陈福森毅然参军,投身抗日。“当时宣城沦陷了,鬼子都要逼近泾县了,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军打鬼子。”陈老回忆说,就是在这一年,自己认识了家住旌德县的汪廷柱。
参军后,陈福森和汪廷柱同时进入了通信兵营无线电训练班,地点就是现在的宁国市山门洞。
“当时我们所在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兵团二十五军四十师!”这27个字并不算长,但陈老说出口却花了好几分钟,似乎在尽力还原那些跨越了74年的信息。
时间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在山门洞转上一圈后,陈老渐渐有些体力不支了,于是他在附近坐了下来。
望着眼前早已变换的风景,陈老不禁有些感伤。
“以前我们就是在这里参加训练的,那时候两个人都还是小伙子,现在我都有点记不起他长什么样子了。”他说。
重逢
上午10点多,等了一个多小时的陈福森突然站了起来。远处,一个佝偻的身影向他缓缓走来。尽管眼神不太好,可陈老知道,那就是汪廷柱了。看到汪廷柱行动不便,腿脚稍微灵活的陈福森移步迎了上去。
这段平坦的“重逢之路”只有几十米,两人却“走”了整整74年。
一见面,陈福森就张开了大大的双臂,狠狠地抱住了汪廷柱,眼眶在一瞬间泛红了。汪廷柱见状也一把抱住了陈福森,然后用双手拍打着他的双肩,有些凹陷的双眼噙满了泪花。
——“我们当时参军就在这里,你可记得?”——“记得。”
——“黄立群(当时与汪廷柱一同参军)怎么样了?”——“黄立群走了。”
——“什么时候走的?”——“走了好几年了。”
“当时很难认出来那就是他,但聊了几句之后我就百分百确定了。”在后来的采访中,陈老表示,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年轻时的样子早已模糊不清,只能从当年的故事片段里寻找到彼此的身影。
老友相聚,分外亲切。说着说着,汪廷柱忍不住老泪纵横。刹那间,诸多往事似乎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我记得当时他(陈福森)有很严重的鸡爪风,后来见面一问果然就是的。”汪老说,到现在他的病还没好。
泪别
1942年,在通信兵营无线电训练班结束后,根据分配,陈福森和汪廷柱各自奔赴不同的抗日前线。
抗日期间,陈福森跟随第四十师通信兵连,先后参加了浙赣会战等战斗,而汪廷柱则一直跟随二十五军军部无线电排,后来加入了盟军十四航空队。整整74年间,两人再也没有任何联系,直到今年的8月15日。
当天,安徽关爱抗战老兵家园宣城志愿者团队前来看望陈福森。聊天中,一位志愿者无意间说起了这样一句话。“旌德有个人也在无线电训练班待过。”
“当时我很激动,就赶紧问他叫什么?”陈老说,志愿者告诉自己那位老兵叫汪廷柱。“我说我只认识一个叫‘汪国柱\’的,然后没想到志愿者马上又说‘对!他以前就叫汪国柱!\’”
再后来,在志愿者的安排下,陈福森与汪廷柱在8月19日这天迎来了重逢。
相见时难别亦难。仅仅待了几个小时,两位老战友迎来了分别的时刻。“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你也要好好的”……分别之际,两位老战友一遍又一遍地互相叮嘱,只言片语里充满着不舍。分手最后,两人留下了彼此的电话号码。
“我们年纪都大了,活一天就少一天了,以后再想见面可就难了……”再一次前往泾县采访陈福森时,陈老感叹道。
新闻推荐
宁国讯 连日来,宁国公路分局组织路政及养护人员对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迎检路段的公路环境进行整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宁国市委、市政府确定...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