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讯 近年来,宁国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抓住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契机,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积极争创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14年该市被授予首批“安徽省森林城市”称号,该市已有5个乡镇被授予“安徽省森林城镇”、10个村被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23%,建成区绿地率34.5%、绿化覆盖率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
为提升区域生态质量,宁国市切实加强板桥自然保护区、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和76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围绕城乡一体绿化,全市共培育现有林3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城区绿地拓展方面,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空中扩绿”,乔、灌、花、草结合,扩大建成区游憩森林和休闲绿地的数量和规模,户外公共场所乔木覆盖率达到42%,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新建老虎山、南山、滨河、龙潭等一批森林公园,改造提升一批城市绿地和公园景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4.04万平方米,新建户外公共场所乔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2条省道绿色长廊共150公里,种植各类乔木12.87万株、灌木7.81万株、色块5.7万平方米,草坪9.44万平方米。
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围绕山核桃、竹业等主导产业,建成了东部的早笋、天目山脉的山核桃、西部的毛竹、名优茶和三条大河两岸的元竹长廊带等特色林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培育集群化方面,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强力推进产业提升工程,形成了森林食品、竹材加工体系,林业企业总数达420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0家。林业产值由2005年的12.5亿元增长到85.3亿元。通过制定了土地、税收和项目安排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专业园区,增强集聚效益,形成了山核桃、早笋、竹材加工等林产品专业园区。林业二、三产业吸纳了2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了商贸流通的繁荣,促进了小城镇建设。
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全面取消了涉林行政收费,每年为林农减负增收1000余万元。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意见》,对古树名木、市级公益林、造林低改、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给予奖励,并对林区道路、经济林灌溉、林业机械购置等给予补助。创新林权融资机制,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缓解了涉林企业个体发展林业生产的资金难题。三年来,全市林权贷款总额超过40亿元。创新合作经营机制,出台了《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暂行办法》。全市建成各类林业合作社80余家,社员2万余户,建立百亩以上基地300多个,面积近百万亩,带动了6万多林农共同富裕。
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有机山核桃标准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对山核桃主产区的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和种植规模扩张,推行割灌机除草、林下种草、有害生物控制等措施,使山核桃产区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加强森林限额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年度限额采伐制度,把好森林限额采伐关。2011年以来,进一步压缩控制采伐指标,全市森林年采伐蓄积都控制在10万m3以内,仅占限额的50%以下(十二五期间,确定年森林采伐限额为20万m3,2004年以来全市森林蓄积量净增了150余万m3。
(包承志 特约记者 芮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0月14日-15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颜银河对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关于治理港口湾水库上游污染的议案》《关于加快双桥物流园区建设 推进省级现...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