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近三年全省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以4、2、1的位次持续攀升;群众安全感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更是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两位……这是宣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交出的优异成绩单。
用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董家国的话说,多年来,宣城市锲而不舍地推进综治工作,坚持做实在基层、调解在源头、防控全覆盖,全市综治工作真正形成了新常态。
筑牢根基:做强做实基层
走进宁国市汪溪街道办事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中心内,设有柜台式接待大厅和陈设舒适的调解室。
“镇里的国土、林业、民政、人社、城管等部门人员轮流在这里坐班,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在这里常驻办公。”街道综治办主任杨灵介绍。杨灵说,过去群众有事就找书记镇长,现在大家都习惯进这一个门。
记者拿到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11年到现在,汪溪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共受理和排查矛盾纠纷402起,成功调处401起,调处成功率达99.8%。
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一方面,群众维权意识增强诉求变多。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宣城市对当前综治工作的认识十分明晰:社会治理与社会治安一步之遥,根本在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抓早、抓小、抓苗头,问题就解决了,矛盾就不会激化,社会和谐度就高了。
如何做好综治工作?市综治部门认为:重点在基层,关键在乡镇。
基于这样的认识,自2010年起,宣城市综治工作网络从市、县向乡镇、村延伸,重点建好乡镇一级的“综治工作中心”。
汪溪街道的综治工作中心,是全市乡镇街道统一的“标配”。这既是信息中心,也是指挥中心、作战中心。市综治办副主任钱双林介绍:“我们整合乡镇七站八所的力量,依托综治办,建立一支分析、排查、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机构。”
有了乡镇一级的综治工作中心,基层出现了矛盾,就能有人管事、解决问题。汪溪街道渡口村村民涂传银,因高压线经过屋顶造成辐射的问题,找到了综治工作中心,鉴于这一问题比较复杂,中心向街道党委书记作了汇报,书记现场察看,与宁国供电公司协调,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诸如此类的一个个矛盾纠纷,通过综治工作中心的受理、协调、解决,都化解于无形。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推行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还是几年之后的2014年,此时,宣城市已由探路摸索阶段,进入规范升级阶段。
做实做强基层,是宣城市综治工作的一大法宝。乡镇的中心及村的工作站普建之后,2012年起,宣城市由试点到推行,开始探索网格化管理向村(社区)、村民组(小区)延伸。
宁国市金桥社区的方赞是全市5342名网格员中的一员。每天,他都会在自己管理的网格内走访巡视,检查小区户外排水管道是否损坏,排除居民楼楼道内消防安全隐患,扶正歪倒的绿化提示牌等。他还在小区里入户走访,把居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一一记录下来。
目前,全市城乡被细分为一个个网格,无盲区、无死角。城区约300户为一网格,农村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网格区,由乡、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兼任网格员。“可以说网格里一有风吹草动,就能知道。”钱双林说,“网格化管理畅通了社会管理服务的‘神经末梢\’,在全市范围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对于网格的作用,市综治办精炼地总结:问题在网格中发现,法律在网格中宣传,服务在网格中进行,平安在网格中构建。
源头治理:建立大调解机制
如果说重在抓基层,形成了宣城市纵向到底、直接地气的组织网格,那么,建立大调解格局,则是形成了横向到边、源头化解的治理机制。
去年腊月二十九,在市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幼儿赴市某医院就诊后不幸身亡,患方认为医方治疗有误,组织40余人封堵医院大门。这是一起典型的医患纠纷。
接到报告后,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及时派员赶赴现场,这起纠纷随即被转移到了市医调委,经过客观公正的沟通协调,医患双方当日内达成了调解。
这是市医调委成功化解医疗纠纷的一个场景。自2012年8月运行以来,市医调委共受理纠纷调解申请224起(其中形成医闹57起),调解成功198起,正在调解26起。“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纠纷在这里就得到解决,少数引导至法院诉讼,没有出现一起矛盾激化的情况。”市医调委工作人员殷宝宁说。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序号单位名称所在县区地址联系人场所性质火灾隐患省级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1旌德县梓山宾...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