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谭艺莹
特约记者 芮滢
拒交物业费,小区停车位设计不合理,邻居乱搭建影响自家采光,楼上管道漏水泡坏楼下地板……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住宅小区不断增加,近年来各种剪不清理还乱的物业纠纷井喷式增长。对此,2013年9月以来,宁国市建立了市、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纠纷指导和调解组织体系,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的“第三方”物业纠纷解决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
网格员——小事不出门
不管是某栋楼楼顶长了棵小树损坏屋面,还是广场空地上有人建鸡笼养鸡,抑或某处窨井盖塌陷存在隐患,在社区内都有人第一时间解决,迅速做到“小事化无”。这都是社区网格员的功劳。宁国市13个社区,每个社区都设有数十名网格员。
3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金桥社区居委会时,网格员方赞正在整理纠纷调解记录。
“今天刚有一例调解完,准备上报。”方赞告诉记者。3月18日,幸福阳光小区某栋楼唯一的一条下水道堵塞。二楼的业主黄某发现后,立即喊来师傅疏通。可是疏通完才想到,万一大家不愿均摊费用怎么办。她便打电话给网格员陈静。陈静了解情况后,找到物业公司商量,并跟门卫一起上门,挨家挨户动员业主。“大家都把费用交上来了,那位业主也很满意。”方赞拿起一本厚厚的登记簿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虽然物业纠纷琐碎繁杂,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绝大部分纠纷不出社区就能解决。”
方赞还向记者介绍,街道也设有人民调解小组,负责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纠纷,并提供司法等方面的指导。经社区调解不成功的纠纷,街道会组织调解,并将调解意见抄送物业纠纷调处中心。
调解员——专家来帮忙
伟华公寓是宁国青龙东路上一个规模较小的小区,其物业管理工作曾“几番更迭”,2014年小区实行业主自治。伟华公寓自治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张胜多次和户主沟通,可依然有十来户业主对物业工作不满意,并以此为由拒交物业费。
2014年12月30日,张胜在北园社区网格员的引导下,来到物业纠纷调解中心。两位专职调解员了解了伟华公寓的详细情况后,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上门做拖欠物业费业主的工作。今年1月12日,他们还将业主都约来小区办公室,作为“局外人”给他们耐心说明,厘清关系。终于在春节前,各业主都交清了拖欠一年的物业费。张胜感叹道:“他们真是帮了大忙!”
宁国市综治办副主任孙志军告诉记者,常驻物业纠纷调解中心受理大厅的两位专职调解员在政法口工作了20余年,经验丰富。
调解员王光华对“常驻”一词有些“异议”。“更多情况下,还是得靠我们自己骑着电瓶车,一趟趟地跑小区、跑物业、跑社区,主动帮忙调解。”王老拿出一沓厚厚的卷宗,一案一本,记录下了这一年来他们奔波的脚步。他说,原则上,纠纷双方自愿共同申请调解。但实际中,很多业主外出打工或不在家找不到人,一方申请后,得发文字通知双方,约定时间前来。
据介绍,调委会还设立了法官、律师、物业专家三个资源库,以及由公安、司法、住建等13个部门和街道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物业纠纷协调处置领导小组,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予以帮助。调解不成的,也会建议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三方”——调解新机制
宁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胡良政说,前几年,好多业主因为大大小小各种问题群体上访,物业公司因业主拖欠物业费而撤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时候邻里之间因为一些小纠纷,打了好多年官司,花了很多钱,就是为了出口气。“第三方”物业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不仅给纠纷双方搭建桥梁,用对话等更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更是一个“安全阀”,将不满情绪在调解中释放掉,也避免了潜在矛盾激化升级。
为了确保“第三方”物业纠纷调解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宁国市实行社区、街道、市三级联动、逐层推进,规范了各级工作流程,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及统计分析制度,保证信息畅通。
胡良郑表示:“‘第三方\’物业纠纷调解机制,虽仍处于探索阶段,群众对其认知度还有待提高,但这条道路的开辟,确实解决了很多难题。”下一步,该市还将积极制定规范性文件,给物业纠纷调解工作提供更有力的后盾。
除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外,从2011年起,宁国市还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医疗纠纷、诉前调解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截至目前一共调处了4000余件纠纷,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这是一篇赞颂中华儿女“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她流传在“中国山核桃之乡”的宁国市……很久以前,在皖南山区宁国市南极乡一个叫梅村的村子里,传颂着...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