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篇文章有些时日了。今年8月5日,初中同学张家祥的父亲去世,我去悼念。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张家祥声情并茂地回忆了汩汨流淌的情深父爱。当他讲到“卫国巷的灯光”这个故事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于是便萌发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历史上,我的家乡有“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的说法。“大大河沥溪”指的就是正街和小溪口。从河沥溪老大桥东头南边台阶进入正街,正街约200米向南是小溪口,向前约100米靠东边的巷子便是卫国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家祥和父母便住在此巷十多平方的房子里。据张家祥回忆,从儿时到起,记忆很深刻的便是母亲一大早就去买菜,他被喊起床后,父亲就让他练书法,自己则拿着扫帚打扫门前的卫国巷,而到了冬季的晚上,父亲则把电灯挂在临街的窗户上,说是为别人照亮一段路。直到八十年代初,为落实政策张家祥一家搬到西街,卫国巷的灯光共亮了十六年。
为别人照亮一段路,多么朴实的语言,这是一个平民百姓的善意之举。冬天的天黑得早,张老爷子无疑是想到了崎蛐不平的路,给街坊邻居回家带来不便。借助灯光回家的街坊邻居虽没有表白什么,但内心一定是温暖的,街坊邻居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中,维护着和谐的邻里关系。更多时候,灯光是集合令,街坊邻居的孩子们,相约一起嬉闹、玩耍、做游戏,尽享童年之欢。当年的孩童如今已年过半百,但却依然维持着亲如兄弟的情谊,这或许要归功于卫国巷的灯光。
张老爷子以超过“米寿”近九十高龄谢世,在很大程度上,这与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关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传递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由卫国巷的灯光,我想起了陪母亲去北京陌生乘客为母亲让座的一幕,虽然是小事,但体现的是首都人民的高素质,一声道谢,一个微笑,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温暖的是乘客们的心。
目前,宁国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建设搞的再好,市民素质不提高也不行。正如蚌埠市作协主席钞金萍所说:一个人对所在的城市留念,是因为这个城市有文化,而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令人欣喜的是,宁国市的市民素质正在提高,为环卫工提供纳凉、取暖、饮水的地方多了,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了。4路公交车上,有位驾驶员装点车厢,冬天为扶手套上绒布,让冰冷的扶手变得温暖,小小的举动,让寒冷的冬天如沐春风。驾驶员的举动无疑是现代版的“卫国巷的灯光”。
新闻推荐
宁国讯(胡佳)“同字(志),麻烦你们帮我早个能(人)!”近日,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来到宁国市南山派出所请求帮助。细问得知,这名男子王某...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