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王章来在鲜可达精致农场调研考察市委书记姚玉舟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察看经营建设情况市委副书记、市长韩军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调研省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韩永生在宣城供销农副产品互助会调研
2014年,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成立60周年,步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全国供销社系统的深化改革引人注目。
先行先试,精心布点推广,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更新换代,奋力开辟改革“试验田”,全市供销社系统在新时期焕发出新活力,深化改革发展之路亮点纷呈。
“深化供销社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必须大刀阔斧;不是伤筋动骨,而是脱胎换骨。”
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是去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议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王侠说,深化供销社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必须大刀阔斧;不是伤筋动骨,而是脱胎换骨。
去年年初,市供销合作社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宣城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试点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
明确界定并严格区分市社机关和社有企业职能,实行社企分开;打破社有企业层级限制,加强资本、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地域统一的全市供销经营运行网络体系和现代治理结构;积极探索社有企业经营绩效风险考核奖惩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开展信用合作,把农村合作金融业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基层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三位一体。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市供销社谋划有力,方向明确。
2014年5月底,国务院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调研组来宣调研,对宣城市供销社系统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组织体系、提升供销社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给了我们信心,也更坚定了我们的方向。近一两年,我们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一些成效。”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林静说。
去年,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登记注册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全省新建基层供销社的设立、登记、经营范围、经营性质、权利责任等内容作出规定。这份文件的出台,是基于对全省首个股份制基层社——宁国市港口供销合作社建设及发展情况的总结。
于2014年5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宁国市港口供销合作社由宣城市和宁国市两级供销社组织重建,与传统意义上的供销合作社有所不同,它还有第二重“身份”——港口供销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自己创造利润来生存,并促成与股东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据港口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张辉介绍,股东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方式有两种:股东入股到供销社和供销社入股到股东所经营的公司或超市。去年1月中旬,港口供销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整体运营方案出炉,宁国市供销社、油茶专业合作社、8家超市、2家农资公司、1家集贸市场等39个股东投资,注册资金300万的港口供销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
“港口供销合作社和公司的成立,激活了供销社系统自身的‘造血功能\’。它既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也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成果。”在林静看来,港口供销合作社的成立,对于全市乃至全省供销社系统的改革发展来说,都有非凡的意义,值得推广。省供销合作社在总结基层组织建设时,更将港口供销社作为全省新型基层社建设的试点。
“要把供销社连成上下贯通、资本联结的经济组织。”
市供销合作社以港口为“模子”,向上与省供销合作社紧密联系,向下整合各乡镇股东资源,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在全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并布点超市、菜市场、物流中心等“便民设施”。
宣州区双桥、孙埠、济川、水阳、洪林,旌德旌阳,郎溪城关,泾县泾川……宣城市基层供销社建设遍地开花,“港口模式”的生机在全市供销系统蔓延。
“要把供销社连成上下贯通、资本联结的经济组织。我社将2015年作为‘基层社建设突破年\’,全年要新建不少于30家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到2017年底,要实现全市乡镇、行政村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全覆盖,”林静与记者分享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宣城市供销社系统基层社的组织,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恢复重建和创新发展并举”。
宣州区双桥和孙埠两个供销社作为新建的基层社,也在积极探索前行之路。“依托两社的资源,我们计划组建一个日用百货公司,并在不同的乡镇设便利店。”双桥供销合作社理事长黄文文说。与传统的乡镇超市相比,依托供销社系统成立的超市有统一的进货和配送渠道,不仅能保证更低廉的商品价格,在货源的供应和质量上也更稳定可靠。“5年内,我们与全市基层供销社相结合,宣城市所有的乡镇都会有我们百货公司的实体便利店或配送网络。”黄文文对百货公司的发展壮大信心满满。
宣州区济川供销合作社由市、区两级供销社4位自然人共同入股组建,其中市、区供销社分别入股17%。这是市供销合作社推进基层社建设的又一典型。为了方便辖区内居民的生活,去年,在市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济川供销社组织成立了位于宣州区向阳路四季花城的康桥菜市场。市场覆盖周边10个小区的6万余市民。“我在这边住了三年多,之前买菜总是去城南菜市场,路远很不方便。”陈女士就住在旁边的康桥风景小区,多年的“囤菜”生活让她苦不堪言,如今,小区有了配套的菜市场,这对像李女士一样工作忙碌的居民来说,是件大喜事。
经过几个月的运营和完善,现在菜市场每天人流如织。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济川供销合作社负责人王志清信心百倍地说:“我们一定会把菜市场建设得更好,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搭建好平台,是壮大服务实力的保障。”
融资难问题是当前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经营户遇到的最普遍、最现实的问题。为了破解农村“金融贫血”顽疾,2014年,市供销合作社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2014年5月12日,宣城市供销农副产品互助会正式挂牌,成为市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的新试点。如今,互助会的会员单位已经从最初的59家发展到300多家,总流动资金达1800万元,2014年预计为会员投放资金1700万元。
“以资金为突破口,给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组织及其他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互助会理事长黄文文向记者道出了组建互助会的初衷,“还通过开展技术知识宣传、研究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会员互助与信用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宣传会员单位等工作,帮助会员解决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困难。”
每到秋冬季节,皖南农村随处可见成片种植的高杆白菜。以往,这些白菜普遍都是经过复杂的手工程序后,成为农家饭桌上的家常小菜,难以形成“大气候”。但随着市供销社新的科技平台建设,名不见经传的“一碟小菜”也将迎来“大变身”。
2014年9月,安徽鲜可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农业科技院合作,向安徽省科技技术厅提交“传统香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项目申请,推进香菜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以后,高杆白菜定会成为当地农民的一种财富。”鲜可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启国说道。现在,该项目已经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了一个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而市
供销社也为该项目争取到中央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50万元。
鲜可达是市供销合作社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不仅已经成为宣城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宣城市农业发展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载体。市供销社以鲜可达为载体,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宣城精致农业研究院,并于2014年8月份正式揭牌运行。“精致研究院是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孵化和当地人才培养的实体平台,承担着技术推广、标准认证、技术创新的任务。”院长张永华说道。
与鲜可达一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是近年来市供销社“项目兴社”的重点工程。据入驻商户介绍,现在每天凌晨和上午9点之后,是农批市场最热闹的时候。随着业态的渐趋完善,这个皖东南最大的农副产品经济平台交易初具规模,每天进进出出的大货车就有400多辆,在销售旺季,仅水果一项每天的交易量就达500多吨。
“按现代城市规划的要求,我们的配套设施已经全部做好。市场将提供批发交易、加工冷藏、仓储配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检验检测、进出口代理等全方位服务。”市场运营顾问施家斌对记者说。“先有场,后有市”,作为供销系统“新网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商务部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项目和安徽省“861”重点工程项目,宣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全市农副产品购销培育了一个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平台。而与此同时,市供销社还计划将新的展、购、销平台搭建在全市更多地方,除了在市区各社区布点配送中心外,一个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也计划被改造成“宣城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生鲜农产品直销中心”,这个农业上的“万达模式”已经被描画进市供销社的发展蓝图。
改造基层组织、拓展多元经营、壮大服务实力,市供销社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让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再也不是百姓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不畏艰难,一心为农”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皖南金色的土地上绽放新的光芒。
新闻推荐
1月17日上午,双休日,市委书记姚玉舟主持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研究解决一名宁国籍现役士兵家庭困难。事情源自于今年1月7日,姚玉...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