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宁国市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在批准设立之初,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几乎是靠着挖掘机和铲车从大山中“抠”出来的。好在“抠”出来的园区很快成了企业投资的热土。从2000年12月被批准成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13年底,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注册企业一度多达1189家。
不过,随着园区建设步伐的提速,园区发展空间日益紧缩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加之受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资源变得日趋珍贵,一时间,很多亟待入驻的企业遭遇了“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面对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的境遇,要想实现以较少的土地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向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效益,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经过长时间的思虑,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出了新的尝试——变平面用地为“立体用地”,引导、鼓励企业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化厂房。
说干就干。2013年底,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的国有公司——众益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限公司建成了众益工业广场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厂房总共15栋,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28。”众益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发林介绍说,按照《众益工业广场管理办法(暂行)》中的标准计算,标准化厂房的单位面积平均月租金仅为6.246元。
厂房建起来后,安徽省宁国市麦特电器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企业落了户。不过在落户之前,公司董事长王军曾经纠结了很久:到底是按照传统方式购买土地自建厂房,还是选择“拎包入驻”式的标准化厂房?综合建设资金、建设周期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麦特公司最终租赁了2栋共计1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在短短的数月时间里实现了投产。
后来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由于节约了一笔建设资金,麦特公司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购置了全新生产设备,并在天津收购了一家韩资高压电容器企业,进一步壮大了企业的规模。而对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它们仅以5亩土地的代价,承载了需近30亩土地才能建成的项目,解决了园区无地可用的其中一个难题。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低廉的租金,对于长期在外租赁厂房生产经营的小微企业来说也颇具吸引力。对此,宁国市浩宇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志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2013年2月,公司总面积仅有370平方米,搬到众益工业广场后,企业的面积增加到了1625平方米,年产值也增长了3倍多。
当前,随着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全部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目前已有21家各类企业入驻了众益工业广场,厂房利用率达70%。值得一提的是,在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筹资自建标准化厂房的影响和带动下,像双津工业园、龙驰电子元器件创业园等一批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厂房项目也相继启动。
新闻推荐
宁国讯 为扎实推进新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提高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履职能力和水平,1月23日上午,宁国市港口镇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培训会议,全镇7个村的村务监督委员...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