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宣城市各地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据水利部门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其中县乡投资2.73亿元,群众及其他投资1.21亿元。修复水毁水利工程679处,完成饮水安全工程94处,全市“八小”水利民生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政府重视,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县长或分管县长为组长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领导组,及时调整农建指挥部,建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入秋以来,各地加大宣传力度,纷纷召开动员会和现场会,积极引导和有力推动农建工作向纵深发展。12月初,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泾县召开。
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宣州区落实到位项目配套资金6824万元;郎溪县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财政奖补办法,配套1075万元资金;宁国市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民间资本投入水利上山工程建设;泾县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300万元;旌德县财政除对各类项目资金配套50%外,对5000立方米以下山塘扩挖按2500元/口进行补助。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各地加强部门协调,有效整合各类涉水涉农项目资金,如宣州区整合农发、高标准农田、粮食增产、烟水配套以及水利血防等各类项目资金1.2亿元。三是吸引社会资金。通过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泾县今年共有种粮大户、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新型农业合作组织13户投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旌德县撬动民间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979万元。
加强监管,完善管护模式。市水务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八小”水利民生工程领导组,实行一把手总调度。多次开展专项督查,加强各类水利项目建设动态监管。同时,各地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两证一书”,保障农田水利设施良性健康发展并持续发挥效益。市水务局制定了《宣城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将试点工作成效作为向上推荐各类评比表彰和争取项目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目前,全市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的县级试点有16个。
(施小可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高新技术企业60家,位列全省县级区域第一;有效发明专利209件,稳居全省前列……从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宁国市坚持“创新活市”发展战略,对外抓创新氛围营造,对内抓科技人才队伍和科...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