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多年前,苏东坡居士的一段话成为文人雅士对竹之爱的经典浓缩。走进宁国,放眼望去,皆修竹摇曳,无论是大道上,还是庭院里;无论是山野中,还是河道边,都是竹的倩影,竹的天下。竹已经成为宁国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心中不可缺少的一抹绿意。而竹笋也是宁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笋是竹的童年,竹是笋的盛年。笋与竹相互生存又各自生辉。
作为长期在宁国工作、生活的芮海林,他对竹与笋自有一番特殊的感情。怀揣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和理解着它们,对它们的神韵参与了思考与着墨,并与2013年7月,出版了《竹乡笋韵》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著作,共列11个篇章,近20万字、以散文的笔调,彩色的页面,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中国竹乡的神奇,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竹乡的笋韵。百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千年宁国的竹资源、竹产业、竹文化、竹旅游等。
皖南山区宁国市,地处天目山北麓,境内重峦叠翠,溪谷纵横,自然条件对各种竹类生长十分有利。1936年续修的《宁国县志》记载:“竹类有:筋竹、筀竹、水竹、苗竹、慈竹、箭竹、实竹、紫竹、苦竹、淡竹、天竹、罗汉竹、方竹、斑竹、石竹、金竹、潇湘竹、鸡竹”等18种。明嘉廿八《宁国县志》曰:“青笋:产西乡二十四都。”近年来,这个市竹林面积发展达66万亩,年产毛竹1000万根;元竹(笋干竹)面积为4万亩。每年销售和出口竹笋4万吨左右,被国家授予“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全市竹笋种植面积与产量为全国之首。其制作的宁国笋干早在70年代就声誉海內外,它以色泽青绿黄亮,香气馥郁浓浓,滋味鲜嫩可口、营养十分丰富的特色成为我国宴席桌上一道美味佳肴,日本及欧洲消费者称之“山菜之王”。
“春雷一声万簪玉,参差乱迸莓苔绿。”这是明代诗人杨基在《食烧笋留题陈惟寅竹间》中的佳句,以“万簪玉”形容丛丛初生的竹笋,生机勃勃,挺拔向上的风姿,令人回味无穷。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我国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做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清高的象征。中国有竹文化,竹笋是竹文化这本书中脍炙人口、光彩夺目的一页。它使竹文化的韵味进入饮食领域。或者说,构成竹文化的一部厚厚的世俗读本。所以,竹笋在饮食中被誉称为“国粹”。
翻开《竹乡笋韵》这本书,你会更进一步认识竹乡,了解竹乡,爱上竹乡;你会感到翠竹的温柔,闻到竹笋的芬芳,欣赏到竹乡的美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贵林 朱静 记者 汪鸣)9月1日18时,宣城市家具下乡首期试点在宣城百汇精品家居馆落下帷幕。历时9天的试点期间,销售总额达到2187万元,发放政策性补贴162.1万元,进场消费者超过93...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