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孕育于市井生活,承载了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存。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目前,宣城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67个,市级非遗项目171个,县市区级非遗项目516个,这些都是宣城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各级政府和一批传承人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耗时耗力,短时间内难现经济效益,加上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的变化,许多“艺”难博现代人喜爱,许多“技”难寻年轻人传承。没有符合新时代的体制、机制和创新,非遗很难走进现代生活。
这篇报道中的三个群体,在传承非遗中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彭意红自小学习皖南花鼓戏,花鼓戏既是她所爱,也是她的生存之本。因此,她能准确地在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并开办传习基地、建史料馆,为花鼓戏活力“造血”。玩小马灯的黄朝智等老人,则尝试将表演与旅游项目结合,寻找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重现江湖”的幸福人灯,在政府的支持下,每每亮相重大节庆活动中,让老百姓能重新看到老祖宗的玩艺。这些都是尝试中的办法。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性,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可亲可近,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找到新途径至关重要。要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对非遗项目建库立档,方便感兴趣之人查找、研究。要与研学游、乡村游结合,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了解非遗。要与文化产业结合,衍生新产品,焕发非遗的新活力。
新闻推荐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出一封特殊的“邀请函”——在官网开设《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专栏,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这一消息再次将“限塑令”提到了公众视...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