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市区的学生向本报反映,他们平时放学后要练书法、学绘画,到了周末要学游泳、学英语、学跆拳道。上的兴趣班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班”反而成了“兴去班”。
如今宣城市各类儿童兴趣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家长为何都不约而同带着孩子奔向培训机构?孩子们愿不愿意参加种类繁多的培训班?上兴趣班该让谁做主?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走访调查。
家长孩子“扎堆”兴趣班
3月13日下午,市第四小学放学期间,记者看到学校附近有几位兴趣班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学生家长发宣传单页。翻看一张张宣传材料,围棋、绘画、书法、乒乓球、街舞等多种课程一应俱全,同时报2门课程以上还能享受价格优惠。上课时间也从周一到周末各有不同,招收年级从一年级到初三“一网打尽”。部分家长表示,早在开学之初就已经给孩子报了兴趣班。还有些家长则坦言,自己和孩子商量之后,若有需要会联系宣传单页上的咨询号码。
就孩子报兴趣特长班的原因,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市民何云穗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已经学习古筝3年有余,现在社会竞争大,身边同事朋友的小孩多少都学了一门特长,所以自己的孩子更不能落下。学生家长石祥林介绍,自己给孩子报名参加了宣城日报社办的宣城小记者团,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够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培养她的沟通和处事能力,学点沟通的技巧。贺清菲是一名上了三种兴趣班的小学生,她的母亲说,虽然知道孩子上学很累,但是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多方面发展不是坏事。
记者在市区多家学校蹲点随机采访后,发现有八成的受访家长都有给孩子报过兴趣班的经历,且报过两种以上兴趣班的家长超过五成。
特别的成长带来“特别压力”
报名参加兴趣班,孩子们是否愿意?在兴趣班学到了什么?
初一学生于和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从小练习钢琴,所以学校的各种演出自己都有机会参加,这的确给自己增加了不少人气,赢得了很多关注,虽然平时“上班”牺牲了自己的游玩时间,却也值得。但正在上三年级的朱东宇则很无奈,他不开心的告诉记者:“我只想开开心心玩,上学就很累了,放假还要学英语、学心算、学下棋,每次想弃学,妈妈却说已经交过学费了,我真的很想少上几门兴趣班。”在一家作文兴趣班上学的孩子也同样表示:学校的作业本身就很多,作文班每个星期还要多写3篇作文,实在“压力山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区法制路上的一家培训机构,记者还看到了一家开设“理财班”的培训机构。一名姓杨的小学生正是该班的学员,在他眼里理财对自己来说有点遥远,而上理财班都是自己父母的兴趣,并非自己的兴趣。大部分家长表示,在兴趣班孩子们能学到一定知识,但学习效果仍然有待加强。
别让“兴趣班”成了“兴去班”
采访中,不少孩子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想上”的观点。孩子们都希望家长能能多听听自己的观点,上还是不上,上哪一个兴趣班,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尊重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的兴趣报班?市区教育工作者慎楚楚支招: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而不是一味地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兴趣爱好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因此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爱好变化。如果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情绪。
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认为给孩子选兴趣班,应坚持“适量”原则。“让孩子拥有一两门特长是好事,但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不堪重负。”市民林浩森说,贪多求全、盲目跟风的做法不可取,弄不好可能花了钱、花了时间,却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得不偿失。
家长、孩子“扎堆”各类兴趣班,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真实状况。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孩子和家长苦不堪言,一言难尽。家长总是以爱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将种种“家长的兴趣”强加到少不更事的孩子身上,却很少蹲下来与之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在背负日趋沉重书包的同时,周末还不得不穿梭在各类兴趣班之间,最终由“兴趣”变成了“兴去”,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更有甚者,孩子与家长产生了激烈对抗,这样的事例也不鲜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底色”。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根一定在家长身上。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深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宣城市正式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人才“30条”)。据悉,这是宣城市首个全市性、综合性的人才政策,是对新形势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全面设计和总...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