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宣城新闻 > 正文

芜湖与中国新文学

来源:芜湖日报 2013-09-06 20:23   https://www.yybnet.net/

风景秀丽的烟雨墩,阿英就长眠于此。

位于赭山的刘希平墓。

位于罗家闸的这座老宅,张恨水曾借居于此。

二多桥20号阿英故居。

中长街20号芜湖科学图书社旧貌。

米捐局巷安徽公学旧貌。

和平巷6号,王莹就是从这里离开芜湖的。

康复路111号是二农校旧址。

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

谢无量幼年生活过的地方——“憩园”,它位于龙王庙巷附近。

芜湖,与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的距离遥远,就是离三十年代革命和文学的中心上海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文化运动中,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新文学的先驱和创作家。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思想孕育在这里,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也在这里走向成熟,现代革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更是在这里获得了最初的操练和实验。对于现代新文学来说,芜湖是它扬帆远航的一处出发点。

清朝末年,芜湖开埠和米市的建成,古老的城市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芜湖是当时除省会安庆之外安徽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重镇。这里文人荟萃,思想活跃,中国现代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几乎是命中注定地与这座城市要发生联系。它在以后的新文学的发展中,贡献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讲到芜湖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贡献,就必须要讲到两个学校、两张报纸和一个出版发行社。学校是安徽公学和皖江中学,报纸是《皖江日报》和《安徽俗话报》,出版发行机构是芜湖科学图书社。

安徽公学是芜湖乃至皖江地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之一

清末,芜湖著名的学府是安徽公学。安徽公学的前身是由李光炯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冬,迁回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校址最初设于中二街通往镜湖的一条繁华巷子——米捐局巷。后来,李光炯、卢仲农等多方筹措资金,并得到广东米商霍守华的巨额捐助,在东门外教场东村一带(即今天的康复路111号)购得大片荒地,扩建新的校舍。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130多间平房校舍于1909年底全部竣工。1910年初,安徽公学由米捐局巷迁至新址上课。安徽公学是清末革命党人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公开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指导学生阅读革命书刊,甚至组织了准军事组织“岳王会”。教员有柏文蔚、刘光汉、陶成章、苏曼殊、江彤侯、谢无量等人,柏文蔚、陶成章都是当时著名的革命家,苏曼殊则成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文学家,谢无量也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刘师培曾担任光复会芜湖地区的组织负责人,他于1919年加入《国故月刊》社任总编缉,成为国故派的首领人物。安徽公学的学生中有刘文典、常恒芳、孙万乘等人。其中刘文典后来担任国立安徽大学的校长,且为知名的国学大师。

安徽公学最著名的学者兼革命家当然要数陈独秀了。陈独秀和房秩五、吴汝澄等人筹组,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1904年3月31日)在安庆创办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这份报纸创刊初期在安庆编稿,再邮寄至芜湖长街科学图书社转交上海东大陆印书局印刷,再运回芜湖科学图书社发售,为半月刊。同年夏,因房秩五远赴日本,吴汝澄回桐城,陈独秀由安庆来芜教书,遂将《安徽俗话报》迁至芜湖科学图书社编辑、出版,直到1905年终刊。此报是现存芜湖地区最早的报纸,安徽省图书馆藏有1-22期原件。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即是陈独秀。它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鼓吹革命。它也是当时国内倡导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报纸之一。陈独秀用“三爱”、“同己”等笔名在该报发表了大量的反帝爱国文章。陈独秀离开芜湖之后,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前身),并以它为阵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彻底革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同时,陈独秀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皖江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那里群英荟萃、人才辈出

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新文学家摇篮的当属皖江中学。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65年),原名“中江书院”。1903年时,新式教育兴起之初,它即改名为“皖江中学堂”。1914年改为“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是安徽省最早的省立中学之一。皖江中学位于赭山南半麓,为两座教学大楼,南为“怀爽楼”,北为“乐育楼”,再往上走,为教导处、图书馆、宿舍,这些馆舍一直迤逦直至今天的中山堂前。

1905年,中国近代教育家、《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来此担任监督(校长)。1916年秋,经校长潘光祖聘请,中共早期党员、陈独秀的铁杆追随者高语罕任省立五中教导主任兼英文教员。高语罕曾在陈独秀的《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1920年底,他主持修订了芜湖平民学校和商业学校的教材——《白话书信》,1921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书中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同年5月,组织芜湖学社,并于5月15日创办发行《芜湖》半月刊,该刊一共只出了四期即告停刊。此外,在安徽公学任教的陈独秀、柏文蔚等人,也大多在皖江中学任教。还有章士钊、恽代英、沈泽民等也都在这儿教过书。

皖江中学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青年,省立五中时期的学生吴组缃便其中的佼佼者。吴组缃在芜湖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同时还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他后来上了清华大学,且留校任教。建国后,吴组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红学家。皖江中学走出了另外一位学子是李克农,后来成为中共隐蔽战线领导人。李克农早年就读于安徽公学附小和圣雅各中学,与阿英为同窗好友。1918年加入皖江中学学生蒋光慈等组织的“安社”。五四运动后,参加芜湖学生运动,与高语罕、朱蕴山、钱杏邨、宫乔岩等,常在科学图书社相聚,并给《皖江日报》撰稿。也算是风云一时的文学青年。

皖江中学走出的最重要的另一位新文学作家是蒋光慈。蒋光慈进校时,在教育界深孚众望的刘希平和《新青年》撰稿人、才华横溢的高语罕等都在该校任教,胡适也曾来校讲过学,这些都给蒋光慈以很大的影响。他读了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伦特金的《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抗夫的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剧本《夜未央》后,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1918年,他与李宗邺、胡苏明、阿英、李克农等十人在五中成立“安社”,组织编印《自由之花》小报,公演波兰名剧《夜未央》,在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上发表反对军阀、列强、私有制度等方面的激进文章,以此宣传自己的信仰和主张。他后来留学苏联,接受了共产主义,回国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革命作家、诗人。他的早期小说《少年漂泊者》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以芜湖为背景的。小说中的“W城”就是芜湖,而主人公汪中,就是在上二街的一家店铺里打工。蒋光慈1931年4月因肺病病逝于上海。

《皖江日报》是芜湖近代史上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它培养了包括张恨水在内的一大批文学精英

与新文学关系密切,并成为芜湖新文学摇篮之一的,还有报纸《皖江日报》。它创刊于1910年12月21日,开始为四开四版,后改为对开八版。《皖江日报》是芜湖近代史上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五四时期,老板张九皋结识了常给报纸撰搞的高语罕、阿英、蒋光慈、李克农等,他经常让学联借用报社的场地开会,并暗中保护他们。

现代著名作家,老报人张恨水正式投身新闻事业和文学创作事业,就是从《皖江日报》开始的。张恨水1918年2月经人介绍到了芜湖,在《皖江日报》当文艺副刊编辑,拿着8元钱一月薪水,一边当编辑一边写小说。他的第一篇正式公开发表的处女作《紫玉成烟》就是于1918年3月开始在《皖江日报》上连载的。后来,他的另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南国相思谱》也连载于《皖江日报》的副刊。张恨水写作勤奋,除《紫玉成烟》在本埠连载外,他还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两部小说《真假宝玉》和《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四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的雏形。张恨水还开辟了《皖江日报》的副刊专版“皖江新潮”,这个副刊聚焦社会时事,文笔锐利,深得读者和作者的喜爱。当时人们都把“皖江新潮”称作是“启蒙运动时期一支响亮的号角”,而芜湖也得以被誉为“安徽新文化运动中心”。

1919年9月,张恨水离开了《皖江日报》去了北京,到《申报》驻京办事处工作。1920年,他以当时安徽自治运动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皖江潮》,还是首先在《皖江日报》上连载;1933年,他和郝耕仁合著长篇小说《马祸》,仍交《皖江日报》连载。《皖江潮》是一部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小说,还被学生改编成了话剧公演。

在《皖江日报》“皖江新潮”副刊专版上,经常亮相的还有一位作者,那就是阿英。阿英,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芜湖人,出身于钟表修理工家庭。1920年,先后在合肥、宣城等地任语文教师,写作了《义冢》等短篇小说。1925年“五卅惨案”后,在芜湖编辑出版《苍茫》杂志,与李克农、宫乔岩创办了民生中学。大革命前后到达上海,1927年与蒋光慈、孟超等组织“太阳社”,次年1月,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他的理论文章《死去了阿Q时代》,宣判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的终结,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局面。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当选为常委。阿英还是一位剧作家。他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写作了大量的鼓动抗战的剧本。其中著名的有话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杨娥传》等,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辣裴剧场、璇宫剧院、兰心大戏院等处上演,轰动一时,一票难求。阿英也是一位文学史家。他撰写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史著作,其中《晚清小说史》《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中国新文坛秘录》等,都有着独特的见地和眼光。阿英是左翼文学家和理论家,也是我党在文化界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阿英去世后,其部分藏书和骨灰由后人送回芜湖,安放在风景秀丽的烟雨墩之上。

王莹和梅光迪,是芜湖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两座“高峰”

芜湖土生土长的新文学女作家中,名气最大的要算是王莹了。王莹原名喻志华,幼年丧母,被继母送修道院女学堂,几年后被卖至和平巷一小业主家作童养媳,后不堪夫家的种种折磨,逃至湖南长沙,改名换姓入护士学校。1928年,入上海艺术大学,后转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剧社主要成员,开始发表文章,其短篇小说《衣羽》曾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受到左翼作家的注目。她经阿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0月参加夏衍等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第一次演出《炭矿夫》,同时参加《爱与死的角逐》和《梁上君子》等剧演出。王莹是左翼旗下的明星电影公司的台柱子,当然也是上海滩最为引人注目的大明星之一。建国后,王莹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述其在美国被捕、流放的经历。2012年1月,一部收录了王莹28篇文章的小书得以结集出版,书名即为《衣羽》。

梅光迪出生于南陵奚滩乡西梅村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宣统三年(1911年)考取官费留学,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学习。民国二三年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西北大学,与胡适同学。梅光迪专攻西洋文学,崇尚美国理论家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民国九年,梅氏学成归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不久,转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梅光迪与吴宓、胡先骕等教授创办《学衡》杂志,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梅氏以《学衡》为阵地,撰文同胡适开展辩论。他认为,文言与白话各有所长,不可更代与混淆,各有其独立并存之价值。他曾发表《评提倡新文化者》一文,全面抨击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与鲁迅爆发论战。梅光迪也正因为与鲁迅的这场论战而一直饱受争议。

一家小小的图书社,能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放眼全国也属凤毛麟角

讲到芜湖的新文化运动,就必须要提到绩溪人汪孟邹和他在芜湖创办的科学图书社,以及后来派生出的上海亚东图书馆。1903年,汪孟邹筹集股金银1200元,来芜湖中长街20号开设安徽省第一家新式书店——科学图书社,自任经理,经销学校课本和文具以及有关新文化书刊,当时被称为“洋书店”。当年,离书店几步之遥的便是繁华的徽州码头,往来交通极为便利,因此它也成了柏文蔚、苏曼殊、鲍继堂、李光炯、陈独秀等文化名流来芜的首选落脚点。陈独秀所创立的《安徽俗话报》就由科学图书社印刷发行。陈独秀与汪孟邹交谊颇厚,陈独秀平常就吃住在汪的书店里。后来陈独秀去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在上海将杂志编辑好,发到芜湖交由汪孟邹印刷和发行。五四运动期间,科学图书社成了芜湖教育界进步人士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鲁迅、郭沫若、胡适的著作,还有《共产主义ABC》《辨证唯物论》等红色书籍因为这家书店才得以在江城广泛流传。难怪当1923年科学图书社成立二十周时,陶行知感叹道:“赈济了二十年学术的饥荒”。胡适也赞其为“给文化做了二十年的媒婆”。

1913年,汪孟邹在陈独秀建议下,从书社抽人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自任经理董事。1915年,亚东印行了章士钊所编的《甲寅杂志》,为人所注目。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亚东出版了《孙文学说》《尝试集》《三叶集》《胡适文存》《吴虞文录》,以及蒋光慈的大量文学作品。三十年代,亚东还出版了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10余部古典小说。蒋光慈、胡适等很多安徽籍的作家和学者的作品都在亚东书店出版。陈独秀、胡适、蒋光慈等都与汪孟邹交往甚多,关系密切。汪孟邹甚至还为蒋光慈找对象,蒋光慈病逝,汪孟邹不仅帮他办理了后事,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的遗骨、遗稿和书版纸型,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不幸被毁。有关科学图书社及亚东图书馆的诸多史实,曾长期供职于这两家书店的汪原放(汪孟邹的侄儿)曾在《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中有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1937年12月芜湖沦陷,科学图书社被迫关闭。

□ 方维保

新闻推荐

百舸争流绿丝间 万里通波一线开“水上芜申高速”构建通江达海坦途芜湖境内芜申运河整治工程进展顺利

芜申运河荆山河口至三里埂段航道整治工程现场疏浚后的芜申运河航道通畅芜申运河城区段施工现场...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洗过锅澡再开宴2014-01-29 10:35
猜你喜欢:
评论:(芜湖与中国新文学)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