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我只想做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一见面,沈彦梅便笑着对我们说。
这位嫁到郎溪县十字镇天子门村的阜阳女子,几年来,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坚韧,一步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奋斗。如今,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有了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沈彦梅走的路并不容易。
梦想产生的一刹那,她连自己都不相信
2005年,沈彦梅只身一人从老家阜阳来到义乌打工,在一家只有二十多人、发夹装饰品加工厂打工。虽然每天起早摸黑干十五六个小时,但第一个月下来,她只领到了1400多元的工资,这让她很失望。与此同时,她也发现,做这样的工作,不需要什么技术,别说年轻人,就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能做。
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干?一个念头涌上了沈彦梅的心头,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但这个念头竟一下扎根在了沈彦梅的心中。
不久,一个来自安徽郎溪名叫彭文青的小伙子闯进了沈彦梅的生活。几个月后,心有灵犀的彭文青竟主动地向沈彦梅提议:我们自己干吧!沈彦梅想都没想,当即就点了头。
为了实现梦想,她历经艰辛
2006年春末,沈彦梅和彭文青辞去工作,就在义乌迈出了他们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然而,就是这一步,却让他们历经艰辛。
没有地方,他们便租了两间废弃的民房,没有工人,他们一边分头到义乌劳务市场招人,一边动员附近的退休人员。对于沈彦梅来说,她不仅找工人,而且每招一个人进来,她还要手把手的教会对方如何去做。“那几个月里,我从来没有在晚上十二点前休息过。”沈彦梅说。
努力并没有获得回报,第一个月下来,他们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还赔了2000多元。面对这个结果,沈彦梅哭了。但沈彦梅并没有认输,她不相信,别人能干好的事,自己也一定会做好!果然,第二个月,他们便实现了盈利。
厂里逐渐有了起色,可在沈彦梅看来,却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由于工价日渐增长,加之房租等支出不断扩大,沈彦梅感到在义乌生存越来越难。与丈夫彭文青商量后,沈彦梅决定随彭文青回到他的家乡郎溪县十字镇办厂。就这样,2009年初,夫妻二人回到了郎溪县十字镇,开始了二次创业。
十字镇充足的人力资源出乎沈彦梅的意料,第一个月就有30多人前来报名,第二个月增加到68人。她们多是一些陪孩子读书的老人和留守妇女。由于做这种给发夹做装饰的事儿,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行,几个月下来,给沈彦梅做事的人很快增加到数百人,生产旺季时甚至达到上千人。为了扩大规模,能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坐在家里挣钱,沈彦梅还先后在姚村、毕桥和建平镇设了三个代办点。
现如今,沈彦梅每个月支付工资就要10多万元,旺季时达到近20万元。
梦想在延续
2011年末,有人想出巨资同沈彦梅合伙在外地经营,被沈彦梅拒绝了;2012年,义乌的一位老板亲自来到十字,想请沈彦梅夫妻俩去给他管理企业,并承诺两人的工资不低于他们现在的收入,但沈彦梅依然没有同意。
“我现在虽然每天都带领工人们一针一线做着发夹装饰品,每天都很忙碌,但我感到很充实,也很幸福。”如今,沈彦梅和彭文青已结婚,并有了一对儿女,沈彦梅感慨地说。
沈彦梅的丈夫彭文青却悄悄地地透露:彦梅并没有就此满足,她想能借助于当前优越的政策和环境,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事业再推进一步,建一个标准化的工厂,真正实现从家庭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转换。
新闻推荐
郎溪讯(汪显跃 李钦)截至5月30日,郎溪县新发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达102.56%,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落...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