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记者走进郎溪县家亓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只见经理邹光武正全神贯注的在精密仪器上检测锅巴。他告诉记者:“人的嘴巴是最‘刁\’的,我的食品决不允许有半点质量问题。”
不顾劝阻,毅然捡起了“烫手山芋”
2004年7月,一场台风肆虐郎溪县凌笪乡钱桥村吊瓜子示范基地,120亩即将成熟的吊瓜子几近绝收。望着一片狼藉,钱桥村委会决定把吊瓜子示范基地发包出去。消息传开,没有一个村民愿意承包。邹光武想,村里好不容易搞了个“龙头”农业基地,丢掉了太可惜。于是,他向村委会提出承包吊瓜子基地。老书记提醒他说,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你要慎重呀。家里人都竭力反对。村民说他简直就是个傻子,用钱打漂漂。“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是不会收回来的。”邹光武交了6万元承包费,在合同上签了字。可是,当年他亏了1万元。
邹光武没有气馁,他和技术员一心扑在基地,精心伺候吊瓜子。2005年,邹光武赚了15万元钱。自此,他一发不可收,挖了“一桶又一桶金”。村民在他的带动下,也都种上了吊瓜子,家家发了财。
转产,专心做起了锅巴
看到村民们把吊瓜子做得风生水起,邹光武高兴之余有了另外打算。“当时除了郎溪种吊瓜子,周边的宣城、广德包括江苏省社诸等地都在发展吊瓜子,市场肯定会饱和的。”邹光武告诉记者,在推销吊瓜子时,他在商场、超市里看到锅巴很受市民青睐,便决定转产。2010年,邹光武成立了郎溪县家亓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他经过四处打听,找到杭州一家模具厂,订做了一套模具。可是仅仅生产了4个多月就停产了。“当时做的是方形锅巴,又大又蠢。再加上生产技术的原因,保存期短,销售很不好,客户纷纷要求退货。”邹光武将十几吨锅巴从超市运回来,卖给农民喂猪。短短的几个月,邹光武就损失了15万元。
经过苦苦探索,邹光武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受“旺旺雪饼”的启发,他决定将锅巴做成小圆形的,以方便顾客携带。邹光武又上杭州模具厂,和厂家一起研究,做了一套圆形模具。邹光武和工人们一起做了2吨圆薄香脆的锅巴,发往南京、无锡的2家超市。不到20天,超市就反馈信息,说锅巴特别受欢迎,赶快送货。邹光武得此消息,信心倍增。他一面抓紧生产,一面又在杭州模具厂订做了5套模具。很快,邹光武的锅巴源源不断地送向杭州、武汉、上海、重庆、北京等地的名超市和大型商场,每年产值达到1100多万元。
2011年4月的一天,邹光武接到了南京一家超市“投诉”电话,说有市民反映锅巴有点粘牙。邹光武立即从外地赶回厂里,问技术员是怎么回事。原来,厂里锅巴的原料都是精选的糯米,技术员觉得成本太大,便试着往糯米里加了10%的粳米。“人的嘴巴是最刁的呀。我们宁可少赚钱,也要保证质量。”邹光武语重心长地说。邹光武将南京这家超市里剩余的锅巴全部召回,并向超市道歉。
为保证锅巴的质量,邹光武建立了300亩基地,专门种植圆糯稻。他还发展135户村民种植圆糯稻,不仅保证了锅巴的原料,还让村民每亩增收400多元。
多年来,邹光武倾心公益事业。汶川大地震,他捐款捐物;村子里修“村村通”,他带头出钱;他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邹光武先后获得了第二届“郎溪十大青年创业之星”等殊荣。2010年,他的企业被评为“郎溪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说起今后的发展目标,邹光武满是憧憬地说:“我要进行技术改造,把我们这儿的山芋做成薯片,让农民增收。”
donghm34156
邹光武在认真检测锅巴。
新闻推荐
郎溪讯(特约记者 刘文生 通讯员 朱勇)郎溪县新发镇某服饰店门口有一个马蜂窝,“住”在里面的马蜂蜇伤了几个行人。新发派出所民警得知后,赶到现场,用火烧蜂窝...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