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本报记者 汪鸣
在郎溪县凌笪乡提到吴忠,这里的村民无不对这个年轻人竖起大拇指。作为郎溪县稻草帽生态畜禽养殖场经理,他敢闯敢干,大学毕业后,硬是放下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在荒山坡上办起了养鸡场,带领附近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由于业绩突出,他于2010年10月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2011年当选团市委青年二届常委;2011年4月被评为郎溪县十大优秀青年;2012年荣获团省委、省农委联合表彰的“全省青年创业奖”荣誉称号。
毕业后学习养殖技术
心怀梦想回乡创业
2007年,年仅22岁的吴忠大学毕业了,和许多同龄的大学生一样,他们走上社会开始人生的第一课。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吴忠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养殖上。他在浙江一家规模生态养殖公司找到一份技术员工作。在公司,他一方面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耐心地向公司老技术员学习生态养殖技术。白天没有时间,他便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到的知识都记在纸上,晚上回来再一一揣摩,不懂的便买书籍,上网查询。勤学好问,再加上脑子灵活,他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工资也由当初的1000余元涨到3500元,成为许多年轻人羡慕的对象。2008年,在工作之余,他还购买了一个养鸡棚,请了工人,边工作、边创业,一年下来收益也很可观。
土鸡养殖潜在的市场,激发了他心存已久的返乡创业梦。2009年8月,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带着攒下的12万元资金回到了郎溪县凌笪乡,开始创业。
承包山地办鸡场
创立直营店扩大销售
在外工作好好的儿子要回乡办鸡场,这让吴忠的父母怎么也接受不了。在吴忠的努力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的决定,并拿出家里的积蓄支持他。吴忠在村里承包了60亩山地,创办了“郎溪县稻草帽生态畜禽养殖场”,开始了土鸡养殖。
为节约成本,他自己开车到外地买回钢筋、彩条布,搭起了鸡棚,架设电线,安装设备。一个星期后,占地300多平方米四个鸡棚平地而起。为密切关注雏鸡的生长情况,他吃住在鸡棚,遇到接种疫苗时,他通宵不眠。由于人手不够,父母也帮着他照看小鸡,也请了一些工人来养殖场。吴忠专研科学养殖,以区别土鸡传统的放养。
从喂养的食物入手,他合理调配营养成分,进行科学喂养。吴忠专门买回一套饲料机,将五谷、蔬菜进行合理配比,再搭以蚯蚓、蛆等高蛋白产品。“每天定点播放音乐,让鸡伴着悠扬的音乐在绿草、树丛中欢快觅食。”吴忠说。几个月后,肉鸡的品质明显提高了。
土鸡的养殖规模做大了,如何扩大销售?他大胆地提出“让土鸡走进专卖店”的想法。不久他在郎溪县城开办了第一家“稻草帽生态土鸡直营店”。
主动上门推销
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思路
大规模的养殖,没有稳定的大户消费,很难真正实现盈利,怎么办?吴忠放下羞涩,他拎着自己的产品,到饭店推销,开始是免费品尝,如果对方觉得质优价廉再供货。为了方便顾客,他承诺“一个电话,送鸡上门”,有时为了送一只鸡,他要赶上20公里路,有人说,这是何苦呢?但吴忠坚持“哪怕只送一只鸡,也要服务到底。”
因为吴忠的热情、诚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稻草帽”的忠实顾客,现在,与“稻草帽”签订供销协议的饭店就有32家。头脑活跃的他,还跟一些规模大的饭店签订“菜单冠名”协议,让“稻草帽生态老母鸡”、“稻草帽生态土鸡”、“稻草帽乌骨鸡”走进中高档饭店的菜谱。
专卖店的营业额,平均每天保持在3000元左右,高峰期近万元。强劲的销售状况,给了吴忠更大的信心,他先后于2010年3月、4月、11月三次扩大养殖规模,确保存栏不少于10000只。2012年出栏量10余万羽,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实现利润97.86万元。
2010年7月,他注册成立了郎溪县兴郎农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扩大产品品牌,他于2010年10月开通合作社网站,并于11月与上海禾郎实业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协议,从而打开了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窗口,同时在郎溪县城开设两个生态产品专卖店,并于2011年9月与郎溪苏果超市签订购销协议,2011年10月与宣城台客隆连锁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吴忠的养殖事业越做越大,也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他的养殖队伍中来……
新闻推荐
郎溪35名务工人员集体启程赴新疆“掘金”■刘文斌 本报记者 丁少彬 余庆3月14日中午,郎溪县35名技能...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